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讓學生從“好奇”走向“創新”

講述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實驗學校校長、教授 宋友
2025年11月11日08:20 | 來源:光明日報222
小字號

點擊播報本文,約

原標題:讓學生從“好奇”走向“創新”

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不是考驗瞬間爆發力的短跑,而是需要長期持久力的馬拉鬆。多年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實驗學校(以下簡稱“北航實驗學校”)充分利用北航的優質資源,探索航空航天特色的“大學—中學—小學”貫通聯動育人模式,在課程、實踐、師資等方面構建貫通培養體系,讓學生的創新火花被及時發現並持續燃燒。

在課程體系搭建上,北航實驗學校打造了“五級階梯式”科技創新人才貫通培養課程群,實現從基礎普及到進階的無縫銜接。

學校面向小學高年級和初一年級開設科技基礎通識課。初二年級,科技興趣探究課實施分類選課,智能機器人、天文學等課程讓學生找到興趣方向,激發學生科學探索的內驅力。一名初二學生說:“在電子制作課上,我第一次獨立組裝出簡易收音機,那種成就感讓我堅定了學工科的想法。”進入初三,科技銜接貫通課為學生搭建“升學橋梁”。

高中階段,學生可以直接選修大學一年級的人工智能通識課、走近物理選修課、英語文學鑒賞選修課,與大學生一起上課,真正打通了“中學—大學”的培養通道。學校與北航聯合成立“優秀科技后備人才培養實驗基地”,國家名師團隊親自指導,開設模擬飛行、物聯網與機器人等近20門校本課程,每年約10位北京市名師走進課堂。在航天科技課上,學生通過軟件模擬航天器對接,不少人課后主動申請進入北航實驗室,深入研究空間技術。

同時,學校開設信息學競賽興趣小組,面向小學高年級和初高中學生,邀請高校的程序設計競賽隊員講課指導,按初級班和提高班分班教學和訓練,還可以在暑期與大學的程序設計競賽隊一起訓練。

作為課程的延伸,學校積極構建實踐體系。每年,學校組織學生參與北航“馮如杯”科技競賽、中小學飛行器仿真挑戰賽等賽事,讓學生在實戰中提升能力。2024年10月,學校派出122名學生赴北航杭州校區參加飛行器仿真挑戰賽,在與全國413支隊伍的競爭中榮獲一等獎。

讓我們引以為傲的是,高校的國家重點實驗室成了中小學的“校外課堂”。在系統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裡,北航教授指導孩子們探討宇航員升空時的共振與重力問題﹔在電磁波實驗室裡,孩子們親手操作設備,感受電磁原理的奇妙。與此同時,學校還成立了植物生理、智能機器人等工作室,邀請中國農業科學院的教授定期來校指導。

在教材與資源保障方面,學校編制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科技教育資源調查手冊》,系統梳理大學的師資、實驗室、課程資源,為貫通培養提供支撐﹔同時,通過“青藍工程”“骨干教師教研沙龍”等平台提升教師創新能力。這個暑期,學校組織教師參與北航工程訓練中心的科技項目制作,化學組李老師感慨地說:“自己動手做無人機航模后,我更清楚如何引導學生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

在評價體系方面,學校積極建立科學的評價機制,採用學生自評、互評與教師評價結合的多元評價方式,制定涵蓋科學態度、創新意識等維度的評價量表。比如,對學生的科技創作,從最初的方案設計到最終的模型制作,每一步都記錄在評價檔案中,這種過程性評價能更精准地發現學生的創新潛質。

未來,學校將繼續豐富課程供給、完善選拔機制,搭建更廣闊的國際交流平台,讓更多懷揣科學夢想的學生,在這裡實現從“好奇”到“創新”的跨越,為國家培養更多關鍵領域的拔尖人才。

(責編:李昉、郝孟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