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段貫通,為拔尖創新人才鋪就個性“進階路”
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什麼是學段貫通培養?貫通,不是知識的簡單疊加,而是思維方法在不同學科語境下的持續運用、深化與融合。”日前在京召開的“人工智能賦能科學教育:課堂實踐與區域生態構建”研討會上,北京市東城區教育科學研究院提出的“四維一體”科學思維培養模型成為亮點。教研團隊梳理出科學思維“觀察描述—解釋推理—建模論証”的進階規律,認為據此可實現小學、初中、高中各階段培養目標銜接有序。
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過程中,應進一步整合教學資源、打通學段壁壘、優化成才路徑,正成為越來越多專家學者的共識。如何在培養模式上優化協同,在教學內容上整合互通,在評價激勵上打通“堵點”?記者就此展開採訪。
“一體化設計”,改變“幾張皮”“各管各”困境
最近,南京一中明發濱江分校初二(9)班學生沈柏成成了“校園紅人”——在南京工業大學教師、高中導師和學校項目組老師聯合指導下,他利用物聯網技術和人工智能算法成功開發出一套多功能智能配送車模型。
“‘人心齊,泰山移。’在團隊通力合作下,小車拼裝與程序編寫等一個個難題迎刃而解。所謂‘智運’,不是算法和鋼鐵的冷冰冰的勝利,而是以理性鋪路、以溫情導航,師生共同完成的一場壯闊航行。”沈柏成感慨。
今年8月中下旬,南京一中明發濱江分校舉辦了少年工程院第三期夏令營,同學們在聆聽院士講座、參訪高校實驗室、分組完成項目的過程中,感受高中、大學知識貫通融合,接觸“工程師思維”,實現從“做題家”到“破題者”的嬗變。
夏令營、基地班、實驗室共享、課程群共建……近年來,中小學貫通培養的樣態越發豐富。廈門雙十中學黨委書記歐陽玲表示:“向上貫通,我們同高校共建基地班、實驗班,如丘成桐少年班,同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校共建的基地班,與哈爾濱工業大學共建的‘小衛星班’,與同濟大學合作建立的人工智能實驗室等﹔向下貫通,我們同二三十所小學、初中校探索早期培養與選拔,構建了兼容國家課程、銜接課程、生涯課程、國際課程、特色課程的一體貫通課程群。”
不僅是中小學,高等教育階段,拔尖創新人才貫通培養也卓有成效。
“剛接觸先修課程時感覺有些吃力,但讀研后,先修課程的好處就顯現出來:不僅可以減輕修課壓力,騰出更多時間精力來攻堅課題,而且不少內容與項目結合緊密,很快就能適應課題組的任務。”吳俊昱是清華大學土木系2024級博士生,本科四年級時就選修了“鋼—混凝土組合結構”“鋼混凝土原理”兩門研究生培養方案中的課程。
本科學生獲得本校推免讀研資格后,提前修讀部分研究生課程,讀研后直接認定學分,已成為一些高校的新嘗試。不僅如此,不少高校針對拔尖創新人才推出本研貫通培養計劃,經過“一體化設計”,讓本科、碩博階段的學習不再是“兩張皮”。
“經過長期調研發現,一些潛質突出的學生在高中階段或高考完就自學了高等數學、大學物理、C++語言等,若仍經歷傳統本碩博10余年的學習周期,往往畢業要到28歲至30歲,真正在行業發揮所學優勢還需要一段時間,這樣很容易錯過30歲左右的創新黃金期。”北京理工大學徐特立學院/卓越工程師學院常務副院長王軍政表示,為適應人才發展新特點、國家急需重點領域超常規培養人才要求,今年,徐特立學院推出“卓越班”,構建了“3+4(X)”優學制培養體系。
“新方案中,學生頭兩年完成本科數理及學科專業基礎課學習,大二開始就配備學術導師,第三年學習專業核心課,並以一個多學期的綜合項目設計代替畢業設計,同時進入導師課題組進行鍛煉,第4至7年為博士培養階段,學生可以選擇本校讀博或赴香港大學攻讀碩博。”王軍政介紹。
一些文科院校也開展了類似探索。今年5月,天津財經大學經濟學科拔尖學生培養基地正式開班,第一批15名拔尖基地班學生在導師團隊的指導下進行學業進階學習。
“基地著力探索本碩博‘3+1+X’長周期培養模式。以柔性培養方案制定為牽引,探索實施‘通識性經濟學基礎+領域共性基礎+個性化模塊進階’‘項目引導科研探索+畢業選題定專業’的培養模式。”天津財經大學教務處處長劉紅梅介紹,本科階段前三年對學生進行經濟學科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第四年依據學生發展規劃,開展本碩貫通培養或本博貫通培養的銜接課程教育。
明機制強保障,構建全周期人才培養良性系統
“銜接與貫通,不等於提前學。”中國智慧工程研究會創新教育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呂文清分析,“所謂提前學、超前學,主要是‘知識搶跑’,脫離了認知規律、科學原則和系統思維,不僅會打亂學段重點和進階設置,還可能由於認知與思維不協調,導致學生大腦保護性‘失能’。”
如何遵循教育成長規律開展培養,保証培養質量不“縮水”?課程建設、機制保障、教師提升均需新思路。
“在這門貫通課上,孤立的知識碎片被AI可視化工具和動態知識圖譜串聯成完整拼圖,讓我們不知不覺就從‘看熱鬧’的旁觀者,成長為能獨立拆解復雜燃燒現象的‘解題人’!”這是學生修讀北京理工大學本研貫通智慧課程“燃燒與熱爆炸理論:從基礎到前沿”后的感言。
據悉,該課程整合本科階段“燃燒學基礎”與研究生階段“熱爆炸理論”“燃燒與爆炸基礎”的核心內容,搭建系統化教學框架,幫助學生打通從基礎燃燒理論到高級熱爆炸分析的知識脈絡,形成完整連貫的能力鏈條﹔採用“基礎—進階—前沿”分層遞進式教學設計,依托AI動態知識圖譜呈現知識點之間的邏輯關聯,進一步強化了知識體系的連貫性與遞進性。
王軍政介紹,為“卓越班”定制的新培養方案,須經過院士團隊和各專業教授及學院論証、校外專家評審、上報學位評定委員會等環節,才能最終定型。“一是壓減學分,優化本科生課程內容、削減本研重復課程內容,以項目制綜合實踐代替‘各自為政’的數門專業課﹔二是打造本研貫通課程,按照學科領域、前置基礎等因素建設本研貫通課程群,優秀學生本科階段可提前選修﹔三是建設雙向選擇的柔性分流機制,對優秀學生實施高效培養。”
“學校為基地班每名學生配備跨學科的校內外導師團隊,開展學術指導和科研訓練,探索產教融合、科教融匯的跨學科、跨學院培養模式,還依托人工智能技術探索建設虛擬書院,通過搭建融啟智潤心、學科交叉、個性拓展於一體的浸潤式育人平台,助力學生個性化成長。”劉紅梅介紹,對拔尖基地班學生,實施靈活的課程替代、免修、緩修、學分認定等制度作為保障。
“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過程中,要明機制強保障,運用知識圖譜、AI等工具賦能,打通培養環節各學段、各階段,按照人才培養的要素、特質,提早規劃各學段的重點與分工,形成全周期人才培養的良性系統。”呂文清總結。
優化頂層設計,打通銜接堵點
多位專家認為,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前置條件是探究欲、想象力、專注度,核心要件是思維和方法,之后才是知識基礎。
“反觀今天大多數學校的做法,在知識和技能培養方面用力多,而對探究欲的保護、想象力的激發和專注度的導引普遍欠缺﹔對思維和方法有關注,但是偏弱﹔教學層面對體系結構的關注較少﹔對‘70分’學習能力的培養關注多、用力猛、浪費大,但對‘90分’以上的高階思維、高階能力、深層知識關注少、辦法缺、提升慢。”呂文清認為。
從貫通培養全局看,這些短板該如何補齊?
“頂層設計層面,要對理念、目標、要素等進行系統設置﹔操作實施層面,應制訂貫通銜接的人才培養指導綱要﹔社會支持方面,要給人才培養提供真實場景、真實項目、真實經歷的便利條件。”呂文清建議,要根據理念、目標、要素設置各學段、各學科、各環節的能力及指標要求,並設計可理解、可測量、可操作的細則。
“目前,不同學段間多停留在可操作性強、見效快的形式化合作層面,缺乏系統性的合作探究與整合設計,銜接性較弱,存在課程重復、斷層開設問題,對不同挑戰度的內容缺乏銜接過渡的引導。”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副教授景安磊建議,應完善深層次合作互動、沖突協調機制,組織一線工作者、研究者對拔尖創新人才心理發展、學習行為、課程教材設計、培養體系構建進行系統研究,形成兼顧普遍性基礎需求、特殊性自主需求的教材參考體系、各學段培養內容大綱﹔可授權一些試點學校在一定范圍內開展自主選拔、長學制貫通培養。
“下好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先手棋’,持續推進貫通銜接,需要整體設計、打通關節、立足優勢。”王軍政表示,“對高校而言,一要完善領導機制,改變‘各管一攤’的老路子,避免‘本科生院隻管本科,研究生院隻管研究生’﹔二要在專業建設上‘一手抓’,如推行學科專業責任教授和本科專業責任教授一體化制度,實現‘本研專業建設一套人馬’﹔三是完善教務管理,從本研培養方案設計到教務運行管理‘一套系統’﹔四要瞄准學校優勢專業或方向,分步推進,不斷優化,不能因此降低高層次人才培養質量。”
(記者 周世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