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本網原創

“教育家精神萬裡行”系列訪談——

李奕:以教育家精神為引領 培養造就首都卓越教師隊伍

人民網記者 孫競
2025年11月10日10:54 | 來源:人民網-教育頻道222
小字號

點擊播報本文,約

教育強國建設新征程上,為進一步助力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師生涯全過程,並轉化為廣大教師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教育部教師工作司聯合人民網教育頻道、學習強國平台共同開展策劃,推出“教育家精神萬裡行”訪談欄目,邀請教育領域專家學者和一線教師深入研討、分享感悟,共同書寫好新時代的“強師答卷”。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弘揚教育家精神,培養造就高水平教師隊伍,強化教師待遇保障。近年來,北京市堅持以教育家精神為引領,全方位推動教師隊伍建設高質量發展。

日前,圍繞如何實施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行動、加快卓越教師培養、推進人工智能賦能教師發展、創新優化教師資源配置、營造教師從教良好生態等問題,人民網記者專訪了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書記、市教委主任李奕。

著力構建開放靈活的教師培養體系

李奕指出,在科技革命與教育變革深度交融的背景下,首都未來教師的成長與發展需要立足國家戰略、面向未來教育需求。“比如要有強烈的家國情懷、全面的專業素養和綜合能力、扎實的學科素養與跨學科能力、人工智能駕馭能力和健康的身心狀態。”李奕說。

李奕介紹,為了積極回應學齡人口“梯次達峰”趨勢、五育融合課程的高質量推進、新質生產力下的新型育人關系的構建、人工智能助力教育變革等時代命題,北京市從時間、空間、資源三個維度,打破傳統人才培養的線性鏈條,構建開放靈活的教師培養體系,著力培養一批適應高質量教育發展需求的卓越教師。

一是實施基礎教育卓越教師培養計劃。實施卓越教師本研貫通項目,加快培養具有碩士研究生學歷的教師后備人才﹔啟動未來教師實驗班項目,關注中學師資缺口較大的學科,突出語文、數學、物理、英語4個專業的人才培養實驗﹔強化“專業+教育”雙融合培養,特別是培養科學類教育方向的中小學優秀師資,進一步制度化支持綜合大學理工科專業與師范大學教育專業在人才培養上的交叉共享。

二是北京高校正以全新的資源觀和環境觀推動教師隊伍供給側改革,構建開放協同的卓越教師培養生態。一方面突破傳統教師來源限制,與產業界、新型研發機構共建新型育人載體,多渠道拓展教師隊伍來源﹔另一方面通過結構調整、專業培養等多種方式滿足新興交叉學科建設、學科專業設置動態調整的要求。此外,在職業教育領域,北京也持續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進一步建立健全產業兼職教師管理體系,支持專業教師與行業企業人才隊伍交流融合。

系統推進人工智能賦能教師隊伍建設

為應對人工智能技術為教育領域帶來的革命性變化,北京市正系統推進人工智能賦能教師隊伍建設,通過政策引領、全員培訓和場景創新,推動教師隊伍適應智能時代需求。

“我們積極引導教師主動擁抱並駕馭人工智能技術,將其作為教師隊伍提質增效的重要途徑。”李奕表示,北京市已陸續出台了《推進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方案(2025—2027年)》等文件,聚焦“以智助學、以智助教、以智助研、以智助管”四大場景,明確人工智能賦能教育的具體任務和行動路徑,為教師隊伍建設提供政策保障。

在能力建設方面,北京市通過實施“人工智能全員專訓”計劃,面向全體中小學教師開設通識類、應用類、研究類人工智能課程,提升教師對人工智能技術的理解和應用能力。

李奕介紹,北京還通過創新培育“京娃”系列智能體、全覆蓋開展中小學人工智能通識教育、打造一批“助教、助學、助育、助評、助研、助管”應用場景等系列舉措,全方位推動人工智能賦能首都基礎教育改革發展。其中,“七小京”中的“京小師”是賦能教師專業化成長的智能體,為教師提供綜合性教育教學輔助工具。

創新優化資源配置 破解結構性矛盾

教師是教育的第一資源,其配置的均衡性與流動性直接決定了教育的質量和成色。李奕表示,北京通過多種途徑和措施,激發教師隊伍活力,創新優化資源配置,努力破解結構性矛盾。

“在基礎教育領域,我們優化招聘規模和結構,保持師資配置與學齡人口波動同頻共振。支持新型集團化辦學跨學段打通使用教師,打通人力資源管理體制機制壁壘,在學區、集團內實行編制、招聘、職稱等資源要素的統籌、動態管理,促進集團、學區內教師常態化有序流動。”李奕說。

據了解,北京正在打造的新型集團化辦學是縱橫打通、整體構建一個新的育人載體。縱向上,小學、初中和高中同時存在,學生可以在一個教育集團內接受連續培養,教育集團的校長和教師也可以構建連續培養的體系﹔橫向上,有不同類型的學校組合,學生能見到的課程增多了,能見到的同學增多了,能夠選擇和參加的集團內教育活動也增多了。同時,深化干部教師交流輪崗常態化,聚焦交流輪崗效度,加強骨干教師交流和全職交流力度。

關於高等教育領域,李奕表示,北京不斷推進編制管理改革,優化編制結構,向“雙一流”學科、優勢和特色學科傾斜,在提升編制使用效益同時,採取多元化聘用方式,自主靈活用人。同時,高度重視人才服務保障在提升人才匯聚能力中的重要作用,構建教育行政部門與相關職能部門協同聯動、中央高校與市屬高校統籌兼顧、人才體系與平台資源貫通融匯、人才隊伍與師資隊伍融合發展的“大人才”工作體系。

減負增效並重,釋放教師教育教學活力

過重的非教育教學負擔不僅影響教師的身心健康,也制約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李奕表示,北京將教師減負與增效並重,著眼營造良好育人氛圍,持續強化政策保障,採取多項措施破解教師非教學負擔過重問題,釋放教師教育教學活力。

“一方面,我們切實減輕教師負擔,出台《關於減輕中小學幼兒園教師非教育教學負擔營造教育教學良好環境的若干措施》,為教師營造安心、靜心、舒心從教的良好生態。另一方面,更加關注教師身心健康,明確要求開展市、區、校三級全員教師身心健康教育實訓,提高教師健康素養和服務學生身心健康的能力。”李奕介紹。

李奕提到,北京將在教育家精神的引領下,筑牢教師理想信念的基石,使每位教育者都成為民族復興的“筑夢人”﹔構建師德修養的立體坐標,讓道德情操與仁愛之心轉化為潤物無聲的教育實踐﹔激活專業成長的雙螺旋結構,既傳承“躬耕教壇”的治學態度,又創新“育人智慧”的實踐范式。

“我們要培養既是立德樹人的躬身踐行者,又是教育變革的創新推動者,更是學生發展的專業引路人的新時代教師,為北京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著源源不斷的人才支撐。”李奕最后表示。

(責編:郝孟佳、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