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萬中西部教師共赴“AI課堂”
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為落實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推動人工智能與教育深度融合,10月20日至22日,教育部首次面向中西部中小學教師舉辦“人工智能素養提升專題培訓班”,吸引了15萬所中小學校的31萬名骨干教師參與。這場覆蓋廣、形式新、內容實的培訓,成為中西部教師走近AI、用好AI的“關鍵一課”。
培訓採用“主課堂+分課堂”模式,主課堂設於國家教育行政學院,約200名骨干教師現場參與﹔同時,依托國家智慧教育平台,全國設立3200多個分課堂同步直播,實現城鄉學校全覆蓋、同上一堂課。
培訓內容既有前沿視野,又接地氣、易上手。北京郵電大學校長徐坤帶來人工智能通識講座,6位一線培訓者、教研員和校長通過案例解析、實操演示等方式分享經驗﹔10位來自小學到中職、特教等不同學段的教師,展示了AI與學科教學融合的真實課堂應用。學員們分組研討,談問題、說收獲,氣氛熱烈。
參訓教師普遍反映,此次培訓“有溫度、有深度、有用處”,不僅系統梳理了AI在教育中的落地路徑,更點燃了大家在課堂中主動探索、積極實踐的熱情。
觀念變了,AI不是“洪水猛獸”,而是“勤快助手”——
“培訓前總覺得AI遙遠又有挑戰,現在明白它不是洪水猛獸,而是勤快的助手、知識講解員、辦公‘搭子’。”來自山西的教師靳軍道出了許多教師的心聲。通過系統學習和真實案例觀摩,參訓教師意識到AI並非替代教師,而是成為“智能協作者”,幫助教師從重復勞動中解放,更聚焦育人本質。
技能提升了,AI讓課堂“活”起來——
學員們掌握了“豆包智能體”“IMA知識庫”“RSTCC提問框架”等實用工具,能自主設計學科智能體、生成交互式課件、開展分層作業設計。來自新疆的教師許力平興奮地說:“AI讓課本人物‘開口說話’,歷史場景‘重現眼前’,課堂真正‘活’了起來。”
思路開闊了,AI是教育公平的“助推器”——
培訓中展示的跨學科融合、精准輔導、民族地區資源本土化等案例,拓寬了教師的教學視野。來自青海的教師巴桑卓瑪在數學課中引入AI分組加分系統,課堂互動率顯著提升,“連不愛發言的孩子都主動搶著分享思路”。
責任感更強了,從“觀潮者”到“弄潮兒”——
參訓教師紛紛表示,要將所學帶回學校,通過二次培訓、校本教研等方式推廣AI應用。許多教師已著手在物理、語文、數學等學科中設計AI融合課例,積極推動理念落地。來自河南的教師陳繼在總結中說:“面對AI,不應是岸上的觀潮者,而應是時代的弄潮兒。”
教育部教師工作司有關負責人表示,這場大規模、高參與、強反響的培訓,不僅提升了中西部教師的人工智能素養,更為推動教育數字化轉型注入了新動能。(記者 歐媚)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