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生源從“出走”到“回歸”——

縣中,怎樣留住人、吸引人、成就人

2025年10月28日08:37 | 來源:光明日報222
小字號

點擊播報本文,約

原標題:縣中,怎樣留住人、吸引人、成就人

在我國廣闊的土地上,縣域普通高中佔據普通高中的“半壁江山”,承載著近60%高中生的青春夢想。縣中的學子們懷揣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他們既需要知識的滋養,更需要信念的引領。然而,長期以來,一些縣域高中面臨育人理念滯后、師資力量薄弱、培養模式單一等現實挑戰,如何振興縣中,讓縣裡的孩子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教育,成為教育強國建設中必須回答的時代課題。

日前,教育部等六部門出台《縣域普通高中振興行動計劃》,為縣中振興指明了方向。本期起,我們將深入探討如何為縣中學子點亮前程、為縣中教育開拓新路,回應“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時代之問。

“現在看來,當初讓孩子留在家門口讀高中,這步棋真是走對了!”說到正在讀高三的女兒徐贊,父親徐增秋的欣慰溢於言表。女兒在河北省雄安新區雄縣第三高級中學就讀兩年多,徐增秋明顯感受到了她身上的積極變化:“學習更自覺,目標更清晰了。”

作為土生土長的本地人,徐增秋清晰地記得,十多年前,縣裡隻有一所普通公立高中。“那時候,家長們絞盡腦汁把孩子往外送,‘出去讀’幾乎是‘有出息’的同義詞。”

“最近幾年,縣裡新建了兩所高中,加大了投入,本地高中辦得越來越好。”徐增秋說,“現在家長們聊起來都說,家門口就有好高中,誰還把孩子往外送?”

這樣的變化,在各地並不是個例。今年,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研究所所長李鐵安帶領團隊走訪了位於中西部的河南、湖南、河北、山西、貴州和陝西共6個省12個縣市的24所高中。“令人欣喜的是,我們調研的縣中裡,生源外流現象明顯減少。”李鐵安說。

對於這些正感受“回暖”的縣中而言,生源從“出走”到“回歸”,經歷了怎樣的過程?縣中逐漸走向“振興”,其中秘訣何在?記者就此展開採訪。

日益回暖

縣中重現吸引力

“作為一所山區縣中,我們曾真切地感受過‘失血’之痛。”湖南省常德市石門縣第一中學黨委副書記、校長向言振坦言。他介紹,石門縣是集山區、脫貧縣、革命老區於一身的縣域,該校70%生源來自農村,80%為民族學生,留守兒童比例高。

他向記者展示了兩張圖表,密密麻麻的數據和文字,詳細記錄了學校2009年以來生源和師資流失的情況。“2009到2019年這十年間,每年中考完成錄取后,不來學校報到的學生總有數十人,其中不乏全縣前100名的尖子生。不少優秀教師也選擇離開,包括一些市、縣級骨干教師。”向言振痛心地說,“好學生想走,好老師也留不住,質量怎麼提升?這種惡性循環,一度讓學校面臨教育質量‘塌陷’的危局。”

然而,最近五年,學校生源和師資流失的形勢發生了逆轉。“僅有個別學生正常流動,教師隊伍也趨於穩定。這証明,只要路子對、措施實,縣中不僅能留住人,更能成就人。”向言振話語間滿是振奮。

作為雄縣教育高中總校負責人,王衛平記憶猶新的是,2021年,他剛接手的雄縣第三高級中學正處在困境之中——這所伴隨雄安新區成立而建、2019年投入使用的學校,因教育理念落地不暢、家長們對新學校質量存疑,出現了生源流失、教師接連請辭的情況。

“當時四處投來的不信任目光,像針一樣扎在我們心上。”王衛平回憶道,“我們意識到,必須主動求變,尋找提升教學質量的突圍之路。”

轉折在2022年的高考后到來。“經過一系列努力,學校第一屆畢業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本科上線率表現亮眼,還出了多名高分考生。”王衛平說,“家長們對學校曾經流失的信任,被實實在在的成績贏回來了。”

“得益於本世紀初就開始的教育改革,大約在10年前,晉中市11個縣(區、市)就已實現了每個縣都有一所優質示范高中的目標。”談及當地縣中的發展,山西省晉中市教育局黨組成員、副局長賀利捷底氣很足。

然而,時間回到20年前,晉中的縣中發展也曾面臨艱難選擇:當時晉中共有67所普通高中,布局分散、規模偏小,不僅造成了資源浪費,還制約了教學效益的提高。是集中資源打造一兩所“超級中學”,還是著力辦好百姓“家門口的每一所高中”?

“在深入思考和廣泛討論的基礎上,我們堅定選擇了后者:我們不要造成資源壟斷的‘航空母艦’,也不要散弱無力的‘一葉扁舟’,而是要打造一支規模適度的‘精銳艦隊’!”賀利捷說。

“說實話,要是擱十多年前,你問晉中的老百姓,為啥讓孩子留在縣裡讀高中,他能跟你眉飛色舞講半天,覺得是件稀罕事。”賀利捷對記者說,“但現在你再問,好多家長反而會愣一下,覺得這問題沒啥可答——‘家門口就有好學校,留下來念書不是天經地義嗎?’老百姓這種變化,恰恰說明,優質高中教育,在晉中正變得自然而然。”

破局之道

“統籌”打出組合拳

調研中,記者看到,當前“讓更多孩子在家門口上好縣中”已成各地普遍共識。但在各地縣中積極“自救”的實踐中,為何有的成功“回暖”,有的卻收效甚微?縣中從“想振興”到“真振興”,關鍵何在?

在採訪中,多位受訪者反復提到一個關鍵詞:統籌。

“石門一中近些年的變化,與我們多年來推行的‘平行分班’機制密不可分。這絕不是簡單的平均分配,而是一場仔細考量、精心設計后的校內統籌實踐。”向言振告訴記者。

“在分班環節,我們對生源和師資實行‘精密統籌’,確保所有新生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向言振介紹,“新生入學時,我們綜合運用循環編班、交叉編號等多種方法,並由班主任最終抽簽定班,確保各班生源在初始階段的學業水平、性別比例、學生特長等方面均衡。在師資配置上,我們堅持‘老中青’三代教師科學搭配,同時對高二、高三科任教師實行選聘和末位流動機制。”

“在整體均衡的基礎上,我們也強調對學生的分層統籌。”向言振說,“我們對特殊需求學生精准幫扶,對普通學生全面提升,對拔尖學生重點催化。就像打理花圃,既要把弱苗扶正,也要讓鮮花怒放,讓每個孩子都能在自己的‘最近發展區’獲得最大成長。”

“我們深知縣中振興不能隻靠一兩所明星學校。必須打好‘統籌’這張牌,讓優質資源在縣域學校間流動起來。”王衛平表示。

“在縣教育局統籌下,我們完善了雄縣高中教育總校職能,對雄縣三所高中的教學、教研、資源配置等進行統一管理,通過‘大教研、大德育、大評比’等活動,打破學校間隔閡,實現優質經驗的快速共享和推廣。”王衛平介紹。

“2021年,針對雄縣第三高級中學年輕教師佔比高、教學經驗相對不足的情況,我們通過統籌調配機制,從雄縣第一、第二高中選派部分骨干教師跨校支持。”王衛平說,“這些教師通過抽簽和自願調劑相結合的方式均衡分配,與原有教師團隊形成‘老中青’結合的良好梯隊結構,有效化解了薄弱學校師資不足的問題,提升了教學質量。”

如果說石門一中和雄縣分別從校內統籌和縣域統籌角度做出了有益嘗試,那麼在山西晉中,這項教育改革則被推向了更高一級的市域范疇。

晉中這支縣中“艦隊”的組建便始於資源統籌。通過市域整體規劃,晉中將原本分散的67所高中整合為16所省市級示范高中和9所特色高中。“我們累計投入35億元,確保每個縣都有一所優質高中作為‘旗艦’。”賀利捷說。

“硬件均衡只是起點,真正的突破在於市域層面的中考招生制度改革。”賀利捷說,“主要有兩項政策,一個是漸進式推行優質高中指標100%到校,另一個是嚴格限制跨縣招生。‘兩個輪子一起轉’,讓全市縣域教育生態實現了良性循環。”

指標到校政策的實施並非一蹴而就,而是用了整整十年時間逐步推進。“從2001年5%的試點開始,到2010年終於實現100%全覆蓋。”為確保公平,晉中市還設置了“初中片區內學校連續就讀三年”才能享受指標到校政策的門檻。“這個規定很關鍵,有效遏制了投機性的擇校行為。”賀利捷說。

與此同時,2010年起,全市普通高中包括市直高中都嚴格執行不跨縣招生。“這兩項政策的實施產生了巨大的連鎖反應:薄弱初中重新煥發活力,農村學生上好高中機會大增,各縣中都迎來了發展機遇。”賀利捷說,“最重要的是,我們讓教育回歸了本質——不是搶生源,而是育人才。”

直面挑戰

不斷探索“統籌”路徑

“縣中振興能否取得實效,關鍵在於是否能運用好‘統籌’這一方法論。”李鐵安基於對縣中問題的長期調研和思考指出,“縣中振興是一項系統工程,除了受生源影響,還涉及師資、管理、教研、資金等多重要素。這些要素相互關聯,其影響范圍往往超越縣域邊界。若缺乏市域或更廣層面的政策協調與區域協同,極易引發資源虹吸效應,加劇區域間教育失衡。唯有通過跨層級協同與資源整合,才能破解結構性矛盾,實現區域教育高質量發展。”

教育部等六部門日前發布的《縣域普通高中振興行動計劃》明確要求,要探索市縣結合管理體制改革。在普通高中以縣級為主管理的基礎上,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加大市級在資源配置、經費投入、教育評價、規范辦學等方面的統籌力度,著力補短板、兜底線、促公平。這一具體要求為各地在縣中振興過程中加強市域統籌指明了方向。

頂層設計的框架逐漸明晰,但真正的考驗在於基層實踐。對於各地和縣中而言,在落實“統籌”要求時,還面臨哪些難題?還需要重點關注哪些方面?

賀利捷向記者細數了當前晉中市縣中發展面臨的幾大挑戰:“一是教育觀念滯后,仍普遍存在‘時間+汗水’的粗放式育人思維﹔二是師資隊伍整體偏弱,受地域待遇所限,優質師資‘引不進、留不住’,制約教學質量提升﹔三是育人方式單一,同質化競爭嚴重,特色課程體系與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機制還未完全建立。”

針對以上問題,李鐵安建議,需加強多方統籌:“在師資配置上,建立市域統籌的師資流動體系與教研共同體,以數字化實現優質資源共享﹔在學校發展上,引導各校錯位發展,打造‘一校一品’特色格局﹔在評價體系上,推行增值評價與多元考核,破除‘唯分數’導向,激發辦學活力。”

此外,李鐵安還特別關注未來人口變動對縣中發展的影響。“當前,生育政策的調整和城鎮化的推進,正深刻改變著學齡人口的規模與分布。在推進縣中振興過程中,必須將未來人口變動趨勢作為統籌規劃學校布局的重要依據。”李鐵安表示,“各地需建立人口動態監測機制,精准預判學齡人口規模與空間分布變化,避免教育資源錯配。對於人口流入地區,應前瞻性擴充學位供給﹔而對人口流出區域,則需轉向內涵式發展,集中資源提升現有學校質量。規劃需兼顧短期波動與長期趨勢,增強學校布局的適應性與靈活性,確保教育投入的長期效益。”

(記者 唐芊爾)

(責編:李昉、郝孟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