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科學統籌:縣中高質量發展之要

2025年10月28日08:35 | 來源:光明日報222
小字號

點擊播報本文,約

原標題:科學統籌:縣中高質量發展之要

縣域普通高中(簡稱“縣中”)是連接城鄉、促進教育公平、服務鄉村振興與新型城鎮化戰略的關鍵樞紐。然而,受城鎮化加速、區域發展不均衡及“超級中學”虹吸效應等多重因素影響,一些地區出現“縣中困境”,亟須通過系統性科學統籌,引領縣中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

統籌規劃學校布局,適應人口動態變化趨勢

首先,精准測算學齡人口的未來變動是科學規劃的基石。由於生育政策調整、城鎮化加速等多重因素影響,我國學齡人口規模與城鄉分布已發生重大改變。精准的量化分析,能夠為決策者提供清晰的數據支撐,避免因誤判人口趨勢而導致教育資源錯配。

其次,規劃必須區分人口增長與收縮區域,實施差異化應對策略。對於人口持續流入、學位需求剛性增長的地區,學校建設應注重擴大增量,通過新建、改擴建校舍,合理保障學位供給。對於人口流出、生源持續萎縮的地區,規劃的重點則應轉向盤活存量資源,將有限的財政資源集中用於改善現有學校的辦學條件和提升教師隊伍素質,從而提高教育質量,走內涵式發展道路。

再次,要把握短期波動與長期趨勢的關系,使當前的建設能夠應對長遠挑戰。人口變化既有因政策調整帶來的短期高峰,也有出生率持續走低和老齡化帶來的長期下降趨勢。因此,學校建設不應隻著眼於解決眼前的學位缺口,更要具備長遠的適應性與靈活性。

統籌經費分擔比例,保障縣中建設發展需求

長期以來,“以縣為主”的財政管理體制容易導致縣中經費投入不足、發展后勁乏力。多數縣級財政在優先保障義務教育和地方經濟發展項目后,留給高中教育的“蛋糕”不足,導致縣中在標准化建設、教師待遇、新高考改革、硬件投入等方面捉襟見肘。

從根本上解決經費難題,需要重構經費保障機制,提升統籌層級,建立中央、省、市、縣權責清晰、分擔合理的多級投入體系。省級政府應發揮主導作用,制定全省統一的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經費基准定額,並通過財政轉移支付,重點向經濟欠發達地區的縣中傾斜,確保“底線公平”。市級政府應承擔起市域內教育均衡發展的核心責任,統籌市直高中與縣中的發展,在項目資金、專項經費的分配上,打破行政壁壘,一體化規劃,防止資源過度集中於少數幾所城區名校。

經費的分配必須與縣中的實際發展需求精准對接。當前,縣中發展的核心需求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補齊短板,完成校舍、功能教室、實驗設備等標准化建設,滿足基本的辦學要求﹔二是適應改革需要,為新高考背景下的選課走班提供充足的教室空間與軟硬件支持﹔三是穩定隊伍,切實提高教師薪酬待遇,使其與當地公務員平均水平大體相當,增強縣中崗位的吸引力。因此,新增的教育經費應設立專項,明確用途,精准投入上述關鍵領域,改變過去“撒胡椒面”式的投入方式,確保每一筆資金都能用在“刀刃”上。

統籌配置教師與教研資源,提升學校發展質量

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相對穩定的教師隊伍是縣中振興的根本保障。

首先,要建立市域統籌的師資流動與支援體系。市級教育部門應發揮主導作用,建立“組團式”幫扶的長效機制,組織城區優質學校的校長和骨干教師團隊,以學科為單位,對薄弱縣中進行深度托管與對口支援。同時,創新教師招聘與管理制度,在給予縣中更多用人自主權的基礎上,探索“縣管校聘”模式,並與地方師范院校合作開展本土化定向培養,從源頭上吸引和留住對家鄉有深厚情感的優秀人才,增強教師隊伍的地域融入感和穩定性。

其次,要構建城鄉聯動的教研共同體以賦能教師專業成長。教研能力弱是制約縣中教學質量提升的瓶頸。為此,應構建市、縣、校三級聯動的教研網絡。可在市級層面成立由名師引領的學科基地,在縣級層面組建負責具體指導的中心教研組,深入學校推門聽課,將先進的教學理念與方法精准傳導至一線課堂。

再次,要以數字化手段穿透時空壁壘,實現優質智力資源的普惠共享。一方面,要依托國家智慧教育平台,建立區域性的網絡教研共同體,讓縣中教師能夠便捷地參與高水平的集體備課與專題研討。另一方面,要根據不同學校的信息化水平,差異化推廣應用模式。對條件成熟的學校,可大力發展“雙師課堂”,實現與名校實時互動教學﹔對基礎較弱的學校,則應側重建設優質的微課與教學案例資源庫,輔以線上答疑,確保每一位教師都能獲得持續的專業滋養與支持。

統籌學校發展定位,構建特色化辦學格局

在應試競爭的壓力下,縣中容易出現“千校一面”的現象,辦學模式趨同,缺乏個性和特色,難以滿足學生多樣化的發展需求。科學統籌不僅要規劃學校的地理分布,更要引導學校進行發展定位的戰略分工,在縣域內構建相互補充、錯位發展的特色化辦學新格局。

市、縣教育部門應鼓勵和支持各高中依據自身歷史傳統、文化底蘊、師資優勢和縣域產業特色,找准自身發展定位。一個縣域內的幾所高中不必在同一座“獨木橋”上競爭,可以形成“一校一品、百花齊放”的局面。例如,依托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可以打造一所人文特色鮮明的高中﹔結合當地的體育傳統,可以發展一所體藝見長的高中﹔對接縣域的現代農業或高新技術產業,可以探索科技教育或普職融通的特色路徑。

通過差異化定位,不僅可以避免惡性競爭,還能為縣域內的學生提供更加多樣的選擇路徑和成才機會。

統籌學校評價體系,樹立高質量育人導向

“唯分數、唯升學”的單一評價體系是縣中教育生態惡化的重要原因,它迫使學校陷入同質化的應試競爭,忽視學生的全面發展,也讓起點較低的縣中在與城市高中的比較中備受挫折。要激發縣中的內在活力,必須改革評價方法,樹立科學的高質量育人導向。

改革的核心在於引入並確立“增值評價”的核心地位。增值評價關注學生高中三年間在原有基礎上的進步幅度,而非僅僅看最終的高考絕對分數。這種評價方式對生源基礎相對薄弱的縣中更為公平,它能夠科學衡量學校的育人能力和教師的真實貢獻,讓那些實現學生“低進高出、高進優出”的學校和教師獲得應有的認可與激勵。將增值評價結果作為考核學校辦學水平、評定教師績效、分配教育資源的重要依據,能夠有效引導縣中從“掐尖”的生源焦慮轉向對每一個學生成長的深度關切,回歸育人本位。

同時,要構建多樣、多維的綜合評價體系,全面反映學校的高質量發展水平。評價指標不應局限於學業成績,還應涵蓋學生品德發展、身心健康、審美素養、勞動實踐以及教師專業發展、課程體系建設、學校文化特色等多個維度。通過重塑評價這根“指揮棒”,真正引導縣中擺脫分數崇拜,邁向內涵式、特色化發展之路,讓學校煥發出持久的生命力。

振興縣中是一項復雜而艱巨的系統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單兵突進。它要求我們必須樹立全局觀念和系統思維,從人口布局、資源配置、經費保障、教育評價、特色發展等多個維度進行科學統籌和精准施策。唯有如此,才能逐步破解“縣中困境”,讓縣中重新承載縣域家庭“望子成龍”的教育夢想。

(作者:李振文,系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責編:李昉、郝孟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