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學錢學森圖書館:在這裡,領悟科學家精神
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在上海交通大學徐匯校區,有一座特殊的“圖書館”——上海交通大學錢學森圖書館。它是全國327座國家一級博物館中唯一的科學家紀念館。三層樓的建筑,讓無數人致敬仰望、駐足流連。
“我將竭盡全力,和中國人民一道建設自己的國家,使我的同胞能過上有尊嚴的幸福生活……”當錢學森堅定的聲音在展廳響起,同學們的思緒被帶到70年前,重溫“破壁者的越洋歸航”,感悟以錢學森為代表的一大批愛國科學家的拳拳報國心。
這是上海交通大學為2025級新生精心策劃的“開學第一課”——由上海交通大學“紅印”校史宣講團的學生志願者主講,以錢學森1955年回國故事為主線,新生們沉浸式體驗錢學森赴美求學、學有所成,突遭厄運、積蓄力量,終回故土、報效祖國的人生歷程。
《工程控制論》、《紐約時報》剪報、錢學森博士論文等館藏文物巧妙融於體驗中。“五年歸國路、十年兩彈成。在這裡,我理解了錢學森學長歸國之路的艱辛與偉大,也更理解了‘選擇交大,就是選擇責任’的使命與擔當。”上海交通大學國務學院學生趙浩棟說。
今年是錢學森歸國70周年,這堂生動的“開學第一課”將持續到今年12月底。錢學森圖書館還推出“錢館人說”專家導覽、“學長說”歷史沉浸式體驗、“交大人說”微宣講以及“錢學森精神宣講團”主題報告等活動,以不同方式展現“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的錢學森精神。“我們希望以最具說服力的文物展品和最為生動具體的文物故事,幫助青年學子真正了解並理解人民科學家錢學森的卓越功勛和精神風范。”錢學森圖書館社教宣傳部部長張文珺介紹。
自2011年12月建成開館至今,錢學森圖書館立足科學家精神傳承與愛國主義教育,積極推動館校協同育人共同體建設。依托錢學森生平事跡、珍貴文物藏品等特色資源,與中小學深度協同,圍繞“科學家精神”打造品牌項目,推動館藏文物的活化利用,使之轉化為中小學校可參與、可共享的生動育人素材。
在上海交通大學錢學森圖書館執行館長李芳看來,錢學森圖書館要致力於開好校外校內“兩扇門”,將館藏資源轉化為立德樹人的教育資源:一扇門對外,面向社會公眾開展社會教育,進行公共文化服務﹔一扇門對內,面向學校師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服務學校校園文化建設和文化育人工作。
目前,錢學森圖書館已與上海市不同區域10余所中小學建立長期合作,共同開展館校合作育人實踐。在博物館三公裡文化服務圈范圍,與徐匯區教育局及多所中小學聯合開展現場教學示范活動,設計融合科學、歷史、語文等學科內容的跨學科課程。
隨著研究的持續深入,館內6.2萬余件(套)文物藏品被逐步激活,成為講述科學家精神的鮮活載體。近年來,錢學森圖書館編研並推出《羈絆與歸來:錢學森回國歷程(1950—1955)》《錢學森圖書館藏品大系:文物有話說》《錢學森圖書館藏品大系:有朋來賀》《科學與忠誠:錢學森的人生答卷》《兩個身份 一個信仰:錢學森的選擇與成長》等面向不同年齡層次的讀物,並以科學家精神主題讀本為基礎,開展教育資源轉化與教育人員培養,形成短視頻課程“走近錢學森”系列、“文物有話說”系列、“加速,起飛了”系列、“重返1955”系列的線上線下課程資源包。2023年起,錢學森圖書館整合資源形成“錢學森精神進校園”巡展巡講活動,以展覽、活動、課程等教育資源形式走進校園,推動更多學校與錢學森圖書館開展定制化館校合作內容開發。
李芳告訴記者,在推動館校合作的過程中,錢學森圖書館將師資隊伍建設作為關鍵突破口,通過多維度、多層次的人才培養機制,推動館校合作從短期項目制走向長效常態化發展。“錢老的一生就是一本大書,我們希望吸引更多人走進其中,細細品讀。”李芳說。
(記者 顏維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