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大學新旅程如何不失方向地自主探索

2025年10月10日08:41 | 來源:光明日報222
小字號

點擊播報本文,約

原標題:大學新旅程如何不失方向地自主探索

剛剛過去的暑假,“高大銜接班”成為不少家長眼中的“香餑餑”。培訓機構推出高等數學、大學英語等預習課程,單科收費近千元,卻因為號稱可以幫助孩子“贏在大學起跑線上”而受到熱捧。

金秋時節,近千萬本專科新生邁入大學校園,這份“超前准備”背后的焦慮,卻在入學后轉化為新的迷茫。華北某高校新生林華表示自己遇到了“選擇困難”:想自由體驗大學生活,又怕耽誤讀研、出國等長遠籌備﹔想根據興趣和愛好來制定學習計劃,卻害怕陷入“策略性選課”“分分必較”的桎梏。

大學四年,該以何種方式開啟?如何把握自主的尺度,計劃又怎樣適配變化?就此話題,記者展開了採訪。

從“超前准備”到“成長失焦”

“想靠著高中英語的底子准備大學四級,高考英語110至120分,需要買‘單詞+閱讀+寫作’全套練習冊嗎?聽說讀寫哪項提前准備效果比較好?”微博超話裡,有大一新生發起提問。

“高考發揮不太好,我現在每天都在背單詞、預習高數。隻有讓自己強大,未來才能有更多選擇機會。”一位來自河南的大一新生“晒”出自己的暑期安排。

除了“高大銜接班”,剛剛過去的暑假裡,不少培訓機構、視頻博主在網上發布“大一適應攻略”,涉及高數預習、論文寫作等內容,受到廣泛關注。高考過后,學生們並沒有時間放鬆,而是將“起跑線”定在了大一。

採訪中,一位分管學生工作的高校副書記向記者透露,近兩年招收的新生目標越來越現實,有些一進校門就明確表示想保研並且向著目標全力以赴。如果最終沒能如願,甚至有學生會出現心理崩潰的極端情況。

“滿腦子都是刷題,至今記得對著題冊眉頭緊鎖的樣子。”回憶起大一時光,北京某985高校機車學院博士研究生鄒明印象深刻,“那時的我根本不像讀大一,像是讀‘高四’,被一種慣性驅使著。”

從小到大,鄒明都是別人眼中的好學生。好友勸他大學生活應該豐富多彩,但是他聽說要想在大四順利推免研究生,光靠完成作業是不夠的,必須要把學分績點刷上去。與此同時,鄒明表示“策略性選課”在大學生中也很常見。記者採訪時,他指向選課系統裡兩門課,一門講國際政治關系,一門涉古典文學。“這些都是大家口中的‘水課’,老師給分寬鬆。每次選課前,大家都會想盡辦法打聽哪門課給分更友好。有些課程容量100人,卻有500人爭搶,能不能選上全看運氣。”他介紹說。

與“計劃過度”相反,一些學生則陷入“自由后的迷茫”。不少新生剛入學就栽在了“適應關”上,學業問題呈明顯上升趨勢。一些學生難以適應大學的自主學習模式,沉迷網絡游戲,多門課程不及格,面臨無法正常畢業的風險﹔還有些聽從父母建議選擇了本科專業,入學后發現和自己想象的不同,學習積極性持續下降。

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華北水利水電大學教務處副處長孟俊貞分析,從高中進入大學,學生從“兩點一線”的封閉環境進入“相對自由開放”的空間,從“被人管”向“自己管理”轉變。“對大一學生來說,首先面對的是電子產品的誘惑和對校園外世界的好奇,自控力弱的人容易沉迷網絡,導致挂科太多無法畢業。”她表示。

北京交通大學心理素質教育中心專職副主任耿梅芳表示,學生之所以容易陷入以上兩種誤區,主要原因是認知混亂和社會支持不足。“學生進入新環境,會進入一個認知改變期,容易引發內心的沖突和迷茫。如果沒有得到足夠的支持,就很容易感到壓力、孤獨和無助。”她說。

“一些學生把放縱當作自由,陷入曠課、熬夜、沉迷游戲的混亂與空虛﹔一些則機械復制他人成功經驗,盲目將‘考研’或‘考公’設定為唯一目標,打亂專業學習與實踐探索,把大學變成‘超長備考期’。這兩種大學生活的‘打開方式’,其實都是失去了自我。”天津市十佳輔導員、天津科技大學副教授王穗潔指出,“大學階段的核心任務之一,是探索自我興趣與優勢,全面了解學科、行業、社會的真實狀態,再做出審慎選擇並全力以赴,這才是水到渠成的成熟規劃。”

知己知彼,實現“知行合一”

大學四年,是沿學長學姐的路“按圖索驥”,還是一步步摸索自己的路?

王穗潔認為,面對這一問題,首先要知己知彼。“所謂知己,就是通過回顧自己過去的學習和生活經歷,或者借助一些簡單的職業測評工具,對自己的優勢和短板進行綜合測評,了解自己對哪些學科或活動感興趣,分析自己的性格特點和適合的工作環境等﹔而知彼,就是要縮小信息差,多渠道了解自己所學專業的課程設置、就業方向和行業未來發展趨勢,了解優秀學長學姐的成長路徑。”她說。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大學生的成長,更重要的是在實踐中力行。”王穗潔認為,在認真完成課業、筑牢學業根基的同時,參與各類專業實踐活動恰恰是實現“知行合一”的關鍵路徑,如投身科創比賽,在項目攻堅中鍛煉創新思維與動手能力﹔參與社會實踐,深入社區、企業或鄉村,在調研與服務中理解社會需求,把論文書寫在祖國大地上,讓知識更具現實溫度﹔加入志願服務,在奉獻中培養責任擔當,學會在協作中溝通、在付出中成長。“這些實踐經歷,不僅是學業生活的有益補充,更能讓大學生在親身體驗中打磨綜合素養,為未來的成長之路積攢堅實力量。”她說。

記者發現,為破解“分分必較”問題,一些高校也在探索評價改革和學生成長路徑優化。2015年起,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校陸續推動實行等級制學分成績記錄﹔今年7月,北京大學發布通知,從2025級新生開始不再使用績點體現成績,學生可在規定范圍內選擇一門課以“合格制”方式記載成績﹔部分高校擴大實行本研、本博貫通培養的范圍,引導學生本科階段立足長遠規劃學業目標,而非短期“刷分”。

“大學四年,有些東西比‘卷學分’更重要。比如,關注自身的成長和完善,注重理想信念和責任感的培養,學會用辯証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態度來看待人生和社會問題﹔主動適應大學的學習方法,改變被動學習習慣和依賴心理,建立符合時代發展的系統知識結構﹔積極投身社會實踐,增強家庭親情紐帶,學會拓展社交面、尋求外界幫助,提高心理調適能力。”耿梅芳說。

動態校准,在“有方向的曠野”裡深耕

從迷茫到清晰的成長軌跡裡,每個學子都會面臨方向的抉擇,“走岔路”的風險與試錯成本也成為許多人心中的隱憂。受訪專家表示,要把握好時間節點,動態校准自我目標,成長之路才能更穩健。

“大學規劃不是固定藍圖,而是動態路線,及時復盤調整至關重要。”孟俊貞提出“階段性規劃法”:大一筑牢專業學習基礎,了解3至5個發展方向,通過社團、講座等接觸陌生領域﹔大二確定核心方向,掌握專業核心技能,如專業細分領域、科研與就業的側重、考研目標等﹔大三深耕細分領域,積累科研、競賽、實習等成果﹔大四則以畢業設計串聯積累,確認就業、讀研等最終方向。“總之,四年規劃的核心不是僵化執行,而是在‘精度控制’與‘創新探索’之間找到平衡,有擁抱變化的勇氣。”

王穗潔建議,可以以學期或季度為節點,回顧目標的推進進度,比如“期末專業排名進入前20%”的目標是否達成,是否一次性通過了英語四六級等。“復盤時,既要肯定做得好的部分,更要分析未達標的原因。是目標設定超出當前能力,還是執行過程中缺乏持續動力,並在此基礎上及時修正完善。如發現某類課程學習效率低,可優化學習方法﹔若意識到原方向並非自身興趣所在,也可結合新認知轉換賽道。”王穗潔認為,通過“復盤—分析—調整”的循環,能讓學業規劃始終貼合自身成長節奏與外部變化,避免因墨守成規陷入被動。

對鄒明而言,一次偶然加入學生科協的經歷讓他打開了成長的視野。他認識到“刷分”不是大學生活的全部,並且積極投身到機械創新設計、工程能力訓練等比賽或項目中。“我突然意識到,理論要和實踐相結合,要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因此學習也更有動力了,最終順利推免本校博士生。”如今,他還擔任了新生朋輩導師,為師弟師妹們介紹如何在學科競賽、創新大賽中提升自我。

從“高大銜接班”的焦慮,到大學階段的迷茫與探索,新生群體的成長困惑,實則指向教育的本質——不是預設完美軌跡,而是培養在曠野中找准方向的能力。正如王穗潔所言:“最好的大學打開方式,是在自主探索中錨定目標,在動態調整中深耕自我,最終成為有方向、有彈性、有力量的成長者。”

(文中部分採訪對象為化名)

(記者 周世祥)

(責編:郝孟佳、孫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