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親子關系不應被忽視


點擊播報本文,約
又到高校開學時,我發現父母陪同孩子報到已成普遍現象,祖孫三代一起報到的也不在少數。這番景象,與恢復高考后頭十年的報到現場完全不同。40多年的變遷,不僅折射出社會生活的發展,更凸顯出當代親子關系、青年獨立性培養等具有時代特征的教育命題。
時代無論如何發展,教育的培養目標不會變:就是把一個自然人培養成一個有用的社會人。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一個人的成長過程始終處於各種社會關系之中,如親子關系、師生關系、親屬關系、親朋關系等,而親子關系作為其中持續時間最長、可信度最高、影響最深遠的關系,對個體發展至關重要。孩子長大成人、步入大學,雖然親子間的物理距離漸遠,但數字技術卻讓彼此能保持即時快捷的聯系。若家長仍以微信、視頻等方式對孩子實施“全程監控”,看似是關心,實則會阻礙孩子獨立能力的養成。孩子上了大學,大學生親子關系問題不容忽視,需要家庭和高校共同探索科學的相處模式。
首先要了解親子關系的本質。好的親子關系是從“管”到“放”的過程,可以助力孩子成為對國家、對家庭有價值的社會人。正如一位學者所言:“孩子是你生的,最終是這個社會的,默默地看著孩子往前走,不必追。”對於大學生群體,家長應遵循“重目標、少干預”的原則,從“控制者”轉變為“協助者”,學會尊重孩子的自主選擇,為其獨立發展留出空間。
確立開放與平等的親子互動關系。進入大學后,學生主觀上渴望擺脫對長輩的依賴,客觀上與家長分隔兩地,如果家長仍堅持每日通話視頻,介入孩子的日常瑣事,將會嚴重削弱孩子的自主意識與社會能力。此時,家長要以開明、開放、尊重、包容的態度,與孩子構建新型的親子關系,以“逐步放手、保持耐心、平等交流”為原則,讓孩子在實踐中試錯、糾錯,這是其成人成才的必經之路。
改善親子交流方式。與未成年階段朝夕相處的親子關系相比,大學生親子交流主要依賴通信工具。科學的方法是設定固定的交流時間,隨孩子適應程度逐步降低頻率。從入學初期的每日溝通,過渡到一周一次,再到半月或一月一次,以此幫助孩子建立獨立思維。交流時,家長應從“主動提問”轉向“耐心傾聽”,適度表達觀點,更多引導孩子自主思考,關注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
掌握有效的溝通技巧。如今的孩子,自出生就置身於互聯網、數字化時代,如果家長仍沿用自身成長中的教育模式,或堅持“絕對服從”的傳統觀念,容易引發親子矛盾。家長與孩子之間的有效溝通十分必要:一是交流前先思考,提出有實際意義的問題,避免隨口閑聊﹔二是溝通的話題要具體,杜絕“搞好同學關系”“好好學習”這類空洞的叮囑﹔三是運用多種形式溝通,若孩子喜歡音樂可分享優質歌曲,若熱愛體育可圍繞賽事展開討論,以共情拉近距離﹔四是調整關注內容,相比於學習成績,多關注學生生活態度與生活能力。
重視家校合作。通信工具打破了溝通的壁壘,少子化的家庭背景下對孩子的關注度提升,這些因素使得家長與學校教師、輔導員之間建立教育伙伴關系成為可能。家長應及時聽取老師對孩子職業發展、身心健康、生活問題的建議和意見。一些大學嘗試建立大學生家委會、家長群,我認為這是新時代的新需求,這是數字化時代的便利之舉,值得進一步探索與完善。
孩子進入大學,意味著親子關系進入新階段,需要家長以新的理念和方式經營。優質的親子關系勝過萬千說教,這需要家長在實踐中不斷思考、優化相處模式,為孩子未來走向職場、融入社會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礎與家庭基石。
(作者系東北師范大學家庭教育研究院名譽院長、中國教育學會學術委員兼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