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堅守海外中文杏壇30年(語文擺渡人)

本報記者 陳靜文
2025年10月10日08:2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222
小字號

點擊播報本文,約

  李建一(左)和她的第一屆學生何懿德。

  馬凱倫一家兄弟姐妹都曾是李建一(右二)的學生。
  受訪者供圖

  在加拿大埃德蒙頓孔子學院下設孔子課堂——榮勝高中的中文教室裡,中國結、紅燈籠、水墨畫與書法作品相映成趣,牆邊還整齊擺放有舞獅道具,鮮艷色彩中躍動著文化風採。

  年近花甲的海外中文教師李建一,一筆一畫地在黑板上寫板書。這個由她創立的中文項目已經走過了30載春秋,如今注冊學生超260人,成為阿爾伯塔省規模最大的中文課程。

  從0到1的拓荒者

  1996年,畢業於南京師范大學英語系,后在加拿大獲得比較文學碩士學位的李建一初次走進榮勝高中,彼時該校的中文教育還是一片空白。華裔學生何懿德的一句“為什麼不開中文課”,成了中文課程的起點——她動員5個班級學生聯名提議,換來校長承諾“只要有人學就開課”。

  如今,中文班的首屆畢業生何懿德已是斯坦福大學醫學教授,而李建一則將中文教學從0到1地做成了長久事業。

  開課初期困難重重。沒有教材和大綱,李建一握著300加元教材預算,只能買下《你好》等幾本基礎教材,然后結合實際增添內容。1998年之前,阿爾伯塔省沒有中文教學大綱,各校中文教師均來自中國台灣省,因而教學都使用注音符號和繁體字。她便把簡體版教材復印下來,手動補充繁體字輔助教學。

  面對精力充沛的學生,她每天從踏進教室起,就要全神貫注地跟著他們轉。為保証每個班級每周上2—3節中文課,幾乎每天都要從早上9時到下午4時,講滿四節80分鐘的大課。

  “見字如見人,不會寫漢字就不是學中文。”多年來,李建一反對“打字取代書寫”,堅持手寫板書,讓學生熟悉漢字正確筆順,寫出端正漂亮的方塊字。

  憑借熱情、責任與辛勤付出,榮勝高中中文課程規模迅速擴大:從最初的5個班級發展到現在涵蓋初、高級班的9個班級,從幾十名學生增長到260人,成為省內規模最大的中文課程。

  HSK(漢語水平考試)成績是該校中文教學成果的有力証明:初級班學生10年級考HSK一級、12年級考三級。更值得稱道的是,曾有兩名出色的非華裔學生在3年內考過四級,高級班每年都有學生考過最高等級六級。

  除了在教學一線奮戰,李建一還深度參與海外中文教育體系建設。她在2000年參與制定阿爾伯塔省官方中文課程大綱,1998—2005年作為國際文憑組織(IBO)中文課程評審團中唯一的加拿大代表,成功推動課本全部使用簡體字、IB中文考試同時接受簡繁體字。看到當地中文教師缺乏支持,她再度行動,創立阿爾伯塔省中文教師協會,促進資源共享與專業成長。

  歲月如梭,李建一從事中文教學工作即將滿30年。這份堅守,在加拿大西部打造出一片中文教育的綠洲,而且根基深植,土壤肥沃。

  守正創新的嚴師

  “我經常刷中國社交媒體,根據資訊熱點設計閱讀材料或作業主題。”李建一說。教學中,她堅持聽說讀寫四項基本功並重,而且課堂形式多樣,內容與時俱進。

  有學生推薦了《瞬息全宇宙》這部電影,說“真的很棒”,李建一便讓他們擔任影評員,用中文解析電影“哪裡棒”。翻轉課堂模式的效果很好,學生語言應用能力飛速提升。

  考慮到高中生畢業后即將進入大學、挑選專業,她為華裔學生設計了一項有助於成長的作業:搜集資料后向全班介紹一位加拿大華裔名人,概括人物成就、分析其成功原因及對自身的激勵意義,並思考作為下一代華裔如何承擔社會責任。

  環境課上,則讓學生報告中國環保做法和成果,既練語言又了解當代中國發展。

  李建一還借助音樂和體育回望歷史。乒乓外交“小球推動大球”、歷史歌曲背后的全民族抗戰歷程等,都是課堂上的生動內容。

  面對人工智能技術逐漸融入教學環節,她持開放且審慎的態度。她會借助AI生成閱讀材料、出閱讀題,比如“生成HSK二級詞匯量的果蔬購物主題課文”,有效提升備課效率。為避免學生用AI完成中文作業,她要求學生必須能口頭復述作業內容,否則不算過關。

  最受學生歡迎的當屬中國飲食文化課。初步了解中國八大菜系后,學生需要跟著網上的菜譜學做一道中國菜,帶到課堂分享並用中文介紹原料和做法,在實踐中品味學習中國飲食文化。

  此外,中國舞蹈、舞獅等傳統文化活動也深受學生喜愛。李建一邀請當地擅長這些技藝的華裔師傅向孩子們傳授技能,到了春節就組織學生前往當地購物中心等公共場所表演。這些課外活動不僅極大提升了學生學習中文、了解中華文化的興趣與成就感,也為當地社區增添了一道中國文化的亮麗風景。

  因材施教的慈師

  接受採訪前一天,李建一出席了一場婚禮,新娘馬凱倫是她20年前教過的學生。類似這樣的婚禮,她每年都要參加三四場。“馬凱倫一家兄弟姐妹4人,都曾是我的學生。”李建一話語裡滿是自豪。

  更讓她感慨的是,如今中文課堂開始迎來“二代”學員——2000年畢業的第一批學生中,有的帶著孩子來注冊報到,“當年那個15歲的少年,現在孩子都15歲了”。

  這種跨越歲月的師生情緣,不僅是李建一桃李芬芳的最佳注腳,更是她獨家教學秘籍的成果顯現——“作為老師,了解學生喜歡什麼非常重要”。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備課過程中,了解到加拿大學生喜歡橄欖球,她便把相關詞匯和情景對話融入中文教案,學生聽起來興味盎然。

  除了打造本土化課程,她還長期堅持育人個體化,充分因材施教。

  開學第一課上,組織同桌學生通過“互相採訪”破冰,然后向全班介紹對方的特長、體育愛好、家庭成員。這個環節比常規的自我介紹多了互動性和趣味性,教師也能快速掌握學生個體差異。

  基於這些了解,李建一總能推薦並輔導合適的學生參加加拿大當地各類中文活動及“漢語橋”世界中學生中文比賽等競賽。備賽時間緊張時,她直接點名語言能力強、有才藝的學生報名,學生也總能脫穎而出,收獲好成績。

  “育人的核心是讓學生感受到被理解和支持,而非單純教授知識。”李建一這樣闡述她的教學理念。

  因此課堂之外,她在生活上也對學生關愛有加。從新生選課、語言障礙到生活瑣事,她耐心傾聽並竭力幫助每一個向她求助的孩子,師生間的信任與溫情悄然生長。

  中文班教室牆上,貼滿歷屆學生的畢業合影、留言﹔講台上的花瓶總是鮮花不斷,那是畢業生回校探望時帶來的芬芳﹔辦公桌旁的書架上,一摞畢業紀念冊如同時光膠囊,字裡行間飽藏故事。

  2011年起,李建一每年都組織畢業班制作紀念冊,要求每人用中文手寫一頁高中回憶並配照片。“這項任務計入學生中期考核的10%呢。”她笑著說。

  另一項畢業儀式是設計中文班專屬帽衫。每年學生自己設計圖案,每人都簽上中文名字,帽衫一下子成了一種心靈歸屬。

  “不少畢業生說,即便忘了中文知識,也忘不了在中文班的美好經歷。”李建一說,“但也有學生反饋說畢業后中文反而更好了,因為畢業后做了護士,醫院來了中國患者,這門語言能派上用場。”

  李建一的教育熱忱和專業成就獲得了當地社會和我國政府的認可。2009年,她榮獲阿爾伯塔省教育廳頒發的卓越教學獎。兩年后,中國國務院僑務辦公室授予她海外華文教育杰出貢獻獎。

  退休將近,她心中總有牽挂。不僅為學生人數有所下降而憂慮,更擔心自己傾注心血建立的中文項目后繼無人。

  “理想的接班人,要兼備深厚才學和教學熱情,隻有這樣才能扛起文化傳播的重任。”她說。

  “李老師在這間中文教室裡不僅傳授語言、締結深厚師生情誼,更用行動弘揚了祖國文化,踐行了教育使命。”榮勝高中孔子課堂中文助教、青島大學國際教育學院外派漢語教師孫海平說,“李老師30年如一日的付出和所產生的影響力令我深深動容,同時激勵著我跟隨她的腳步,為海外中文教學與中華文化傳承盡一份力。”

(責編:郝孟佳、孫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