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江蘇無錫退休教師華介友幾十年堅持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哪怕隻有一個學生,也要辦下去”(一輩子一件事)

本報記者 鄧建勝 姚雪青
2025年10月09日08:4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小字號

點擊播報本文,約

  華介友為孩子們講解古籍經典。
  范 堯攝

  青年時期的華介友在東林書院大門前留影。
  受訪者供圖

  人物小傳

  華介友,1935年生,江蘇無錫人。1954年畢業於無錫師范學校,籌建起無錫首個少年宮,將快樂教育和個性化發展貫穿始終﹔他在東林小學當思想品德課老師期間,嘗試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故事融入課程中,深受學生喜愛。2003年,他開辦“琅琅讀書在東林”經典誦讀班,22年來,在數萬名孩子心中種下了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種子。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周末清晨,琅琅讀書聲從有著900多年歷史的江蘇無錫東林書院深處傳來。循聲穿過亭台與古樹,來到一進廳堂,小桌小椅整齊排開,一群孩童正手捧書本,用稚氣的聲音誦讀著《論語》。

  站在前面領讀的是今年90歲的退休教師華介友。他一頭銀發,清癯瘦削,卻精神飽滿。1954年,他畢業於無錫師范學校,由此開啟了教書育人的生涯﹔2003年,68歲的他創辦了“琅琅讀書在東林”誦讀班,22年來,在數萬名孩子心中種下了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種子。

  “立下志願,要一輩子從事教育工作”

  “我以前就是華老師的學生,現在我把孩子也送來了。”學生家長夏海艷說,孩子每周盼著來上課,也因此愛上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這個誦讀班為何這麼有吸引力?

  “今天我們誦讀的是《論語·先進》的一段。”華介友讓孩子們打開課本,一句句領讀:“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這些孩子,大的十二三歲,小的不過四五歲,有的孩子無法理解古文的意思,華介友就把這些內容轉化成故事講給大家聽。

  “什麼是理想的生活呢?孔子的學生曾點用這樣一段話描述了春游的場景,孔子聽了很是贊同……”孩子們仿佛身臨其境。

  上完書法課,看到窗外秋色正好,華介友便領著孩子們來到一處臨水的亭子,吟誦《詩經·關雎》。轉眼,放學時間到了,有的孩子不願離去。華介友笑著提議:“咱們就像書中那樣吟誦著回家吧。”這一刻,經典不是遙遠的文字,而是觸手可及的生活。

  為何在68歲開辦誦讀班?“我家裡窮,受益於國家的好政策,上學時去了免費的師范學校,我就立下志願,要一輩子從事教育工作。”華介友說,上世紀90年代末,他曾看到巴金、冰心等老一輩文化學者呼吁,不要讓傳統文化的傳承中斷,應該趕快建設幼兒古典學校。這與他的想法一致,他專程到北京等地尋找專家求教,准備在無錫開辦誦讀班。

  有一個下雨天,華介友路過東林書院,裡面靜悄悄的,他想,誦讀班辦在這裡不是很好嗎?他找到書院負責人,誠懇地說:“東林書院曾是讀書人匯聚的地方。如今,這裡少了讀書聲甚是遺憾。”這份誠意打動了對方,很快,誦讀班就在東林書院辦了起來。

  場地有了,怎樣招收學生呢?華介友到全市各個幼兒園和小學去“游說”,招收到首批20名學生。最初,聽說他要辦誦讀班還得自籌資金購買書籍,老伴兒不理解,“年紀大了,生病了要花錢的地方還很多。”“老了更不能虛度光陰,要做點有意義的事情!”看他這樣堅定,老伴兒也鬆了口,陪他一起辦起了誦讀班。

  辦誦讀班遇到的最大困難是生源,有一年,僅招到3名學生。但華介友不氣餒,“只要東林書院開一天,就會有家長帶孩子來參觀,總會有孩子加入我們。哪怕隻有一個學生,也要辦下去。”22年來,數萬名孩子走進這個課堂,既有中國孩子,也有外國孩子。

  “和孩子們在一起,我收獲的遠比付出的多”

  和許多老師嚴肅的形象不同,華介友在孩子們眼中是位老頑童。2小時的誦讀課程,華介友設置20分鐘大課間,帶孩子們到操場看螞蟻、扔沙包、推鐵環,和大家打成一片﹔有時年齡小的孩子在課堂上坐不住,他就陪他們溜出去玩一陣,累了再回來上課﹔每當天氣晴朗時,他便將課堂搬到古樹下、池塘邊、長廊裡,帶孩子們在大自然中感受生活、激發天性、寓教於樂。

  他上課的方式也突出一個“活”字。孩子們來到誦讀班的第一課,就是認識東林書院。華介友不是帶著大家認識這裡的名聯石碑,而是先讓大家感受古朴石碑與新補刻石碑的區別,再用鼻子嗅一嗅文物上“歷史的味道”。

  “我們為什麼要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華介友跟孩子們講起孔子向老子請教的故事……“從這些故事中能感悟很多道理,也啟發我們要學會自主思考、懂得提問。”華介友說。

  對於東林書院的名聯,他也啟發孩子們有新的思考。“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這裡的‘關心’有沒有更好的詞語可替換?”孩子們開動腦筋,想出了“在心”“用心”“動心”……

  有一回,華介友帶孩子們在池塘邊誦讀,他指著小魚兒問:池塘裡共有幾條魚?有的孩子認真去數,也有的孩子說,“有兩條,一來一往。”華介友十分驚喜,“要向孩子們學習,學生不必不如師!”

  這些創新的教育理念,來源於華介友70年的從教經歷。從無錫師范學校畢業后,他當過無錫市“少年之家”的“家長”,認真研究少年兒童的興趣愛好,將快樂教育和個性化發展貫穿始終﹔上世紀80年代,他在東林小學當思想品德課老師期間,嘗試將傳統文化、經典故事融入教學,受到了學生們喜愛。

  “我上小學時,華老師就是我的老師,我上中學、大學,直到現在參加工作,他依然在當老師。”華介友最早一批的學生宋小春說:“教書讓他一直保持年輕。”

  “從事教育工作,讓我總感覺到自己好像不會變老,和孩子們在一起,我收獲的遠比付出的多。”華介友說。

  “做好傳幫帶,讓孩子們有更多接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機會”

  華介友常說:“生命不息,教育不止”。不過,隨著年歲漸長,他也開始考慮傳幫帶。

  他挑選“徒弟”的眼光很高:沒有國學基礎的,不行﹔學問做得好,但脾氣急躁、對孩子沒耐心的,不行﹔打著傳統文化招牌做生意的,更不行。曾有人想把華介友挖去培訓班教書,被華介友直接拒絕。

  2016年,華介友在一次活動中結識了在高校任教的中國哲學博士李素潔。“她專業知識扎實,做事又認真,性格也好。”華介友邀請她來誦讀班做兼職老師。

  “當時,華老師已經80多歲了,我被他的精神打動了,答應業余時間來上課。”李素潔說,自己隻有教“大孩子”的經驗,不知如何教“小朋友”,在華老師指導下,頗費了一番功夫。

  第一次試講前,李素潔花了許多心思,制定了詳細的教學提綱,但華介友聽了一節課,對她搖搖頭,“孩子們沒有笑臉”。怎樣能讓孩子們“有笑臉”呢?華介友不明說,李素潔在家冥思苦想,設計了許多孩子們喜歡玩的游戲,將詩詞加入游戲、舞蹈中,但第二次試講后,華介友依然搖搖頭,“得有思考”。

  “華老師對待我們,也像對待孩子一樣,他希望我們能在過去授課經驗的基礎上,加入思考與創新。”受到啟發,李素潔“研發”出更多新花樣:“我來畫你來猜”,將成語或繁體字畫出來,讓孩子們看圖說話﹔“今天我來當老師”,請孩子們自己講課,有的孩子將《東周列國志》的人物圖搬上黑板。李素潔還將她的研究“唐調吟誦”引入課堂,將經典詩詞唱出來,成為課堂上一道亮麗的風景。

  誦讀班需要常學常新。為了讓課堂內容更豐富,華介友不僅倡導“每個家長都是傳統文化的傳播者”、鼓勵“親子共讀”,還從家長中“發掘”老師。“要做好傳幫帶,讓孩子們有更多接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機會。”華介友說。

  班上有個孩子的家長是東林小學的美術教師,有剪紙特長,華介友將她請來,教孩子們做手工﹔還有一名學生的奶奶曾在惠山泥人廠工作,也被請來教大家捏泥人、做小動物……課堂上多了更多歡笑聲。

  “小時候,我在少年宮跟著華老師學書法和繪畫,現在,華老師邀請我回來,教孩子們書法。教育的意義在此刻充分顯現。”在一家企業供職的顧旭旦,利用閑暇時間,每周到東林書院教孩子們書法,“我會將這份事業繼續傳承下去!”顧旭旦說。

  《 人民日報 》( 2025年10月09日 06 版)

(責編:郝孟佳、李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