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良性互動——
瞄准需求,看3所大學這樣調整專業(經濟新方位)


點擊播報本文,約
新材料生產車間,技術骨干校准參數,生產線運轉不休﹔養老院,專業團隊監測數據,人工智能看護系統及時預警﹔智能交通實驗室,科研人員操控數字孿生平台,車輛在虛擬暴雨中穿行……
科技創新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中央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印發《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行動方案(2025—2027年)》,引導建立健全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牽引的學科專業設置調整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
舊專業為何撤銷?新專業因何增設?傳統專業如何實現內涵式發展?3個大學專業調整優化的故事,成為觀察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良性互動的窗口。
學科專業優化
積極對接產業需求
【鏡頭】汪萬韜是湖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大二學生。高考前,他就認定材料專業前景廣闊。大一成績不錯,怎樣更進一步?“學習成績只是入場券,創新研究才是真天地。”汪萬韜想得明白。扎實學好專業課程之外,科研要早起步。明年暑假,他計劃申請到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實習,提前了解行業知識。
撤銷多個專業,新設電子信息材料專業……近年來,湖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完成多輪專業調整。背后有何考量?
我國新材料產業總產值去年超8萬億元,連續14年保持兩位數增長,對專業人才的需求水漲船高。湖南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滕杰表示,適應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需要,電子信息材料專業聚焦半導體制造、電子封裝、功能材料及器件等方向,培養拔尖創新人才。
學科專業調整優化,產業在驅動。
“很多關鍵材料仍依賴進口,國產替代迫在眉睫。”中國中車株洲時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彭超義說,解決“卡脖子”問題,急需原創技術引領。
“新興產業對新復合材料需求規模越來越大。”彭超義說,現有大部分材料在耐溫性、強度、工藝適配性等方面已顯露不足,而高校單一學科專業不足以支撐產業創新。比如,時代新材研發的高壓液相成型技術,與華為、寧德時代等數十家企業合作。落地過程中,除了材料配方研發外,還涉及復合材料結構設計、工藝裝備相應更新、下游檢測技術同步跟進。技術突破的背后是材料、機械、力學、自動化等多學科專業的系統支撐。
“產業界要求畢業生具備跨學科整合能力,了解新材料從研發到產業化應用全流程。”滕杰補充道。
為滿足人才需求,湖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與時代新材設立校企聯合實驗室,共同攻關可回收復合材料、儲氫儲能、低空飛行器等前沿領域課題。“學生在校期間深度參與產業課題,一出校門就能承擔研發任務。”彭超義說。
新增急需學科專業
人才供給質與量並重
【鏡頭】上海青浦區仁澤趙巷養護院,復旦大學老齡研究院博士生尹思薇俯身,將搭載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平板電腦遞給幾位老人。“點開就能問。”她耐心解釋。約1個月過去,統計顯示,老年人的大模型對話呈多樣需求:了解醫療藥物功效,規劃外出路徑,還會詢問如何輔導孫輩功課。這是尹思薇長期開展的科研課題,通過採集老年人使用大模型的交互數據,為更多智能設備適老化改造提供方向。
截至2024年末,我國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3.1億,佔總人口22%。近年來,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實施,一系列政策陸續出台,銀發經濟迎來機遇。
“老齡產業是面向‘夕陽’的朝陽產業。”復旦大學老齡研究院副院長胡湛說。該院於2021年成立,圍繞老齡社會、銀發經濟等領域開展跨學科研究。
研究院成立后,尹思薇恰好面臨就業、深造的選擇。導師胡湛告訴她:“無論科研深造還是求職,都應將目光對准經濟社會發展需求。”
上海仁澤養老服務有限公司負責人金靜靜表示,大部分養老服務從業者呈現年齡高、學歷低、流動快特點,行業人才缺口巨大。“我們已培養3名90后養護院院長,但人才供給遠跟不上公司發展需求。”她算了筆賬,公司預計1年可開設2處新院區,但培養1名院長最快也得五六年。
專業知識根底厚實,具備學科交叉創新視野,善用智能技術……老齡產業對高端人才求賢若渴。
人才培養如何與產業需求雙向奔赴?
破題從教育開始。復旦大學副校長馬余剛介紹,2025年學校超常規設置銀發經濟、量子科學與技術等急需學科專業領域的人才培養項目。今年起,第一屆老齡事務管理專業碩士入校就讀。學校老齡研究院設置銀發經濟博士生培養項目,近兩年將向人文社科博士生開放轉入。
“不僅研究老年人,更要著眼老齡社會結構。”胡湛表示,面對老齡化趨勢,產業發展方向仍有待探索。
學科專業內涵更新
人工智能賦能傳統工科
【鏡頭】實驗室平台上,車輪凌空飛轉。屏幕上,仿真車輛穿梭不休,各項數據實時跳動。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交通科學與工程學院碩士生王瑜迅速記下測試結果,准備優化算法,等待下一輪模擬驗証。眼下正是秋招季,王瑜發現,國內外不少車企正聚焦新能源汽車與自動駕駛,從高校引進高精尖人才。
近年來,智慧交通建設加快推進,相關產業蓬勃發展。《交通強國建設綱要》明確,大力發展智慧交通,推動大數據、互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超級計算等新技術與交通行業深度融合。高校如何適應產業之變?
作為交通強國建設試點單位,北航去年新增智慧交通專業。北航副校長閆曉軍介紹,學校以大數據、人工智能理論和研究范式更新各學科專業的內涵,175個學科方向中以“智能”“智慧”命名的達42個,智能交通、智能控制、智慧管理等領域進展明顯。
智慧交通專業源於交通工程,引入大數據、人工智能后,更新了學科專業內涵。課程設置則既保留傳統交通工程經典課程,又涉及深度學習、智能視覺感知、大數據分析等前沿方向。數學、計算機、控制科學……多學科深度融合,傳統交通研究邁入智能化。
產學研轉化加速推進。北航交通科學與工程學院教師周帆說,研發團隊將交通擁堵、安全風險、效率低下等產業問題轉化為科研課題。
“無人駕駛”是智慧交通的重點應用場景。2024年初,周帆團隊與業界聯合完成“L3+無人駕駛安全防護技術”項目。課題組用仿真軟件構建車輛動力學模型,模擬真實路況,涉及行人突發橫穿等極端場景,最終開發“安全副駕”系統,依托安全駕駛大數據,實時監控自動駕駛,關鍵時刻可主動干預,保障行車安全。
產業方向熱門,人才就業如何?
當下,行業青睞既掌握交通系統規劃與管理知識,又精通大數據、人工智能和計算機技術的復合型人才。周帆介紹,學院針對智慧交通領域布局,畢業生就業涵蓋互聯網企業、交通運輸企業、政府交通管理部門、設計研究院、智能網聯汽車企業等。
就業市場看重科研與實踐經歷,科研中掌握的車路協同算法、多模態大模型技術,成為王瑜求職的底氣。“能用實踐驗証理論,知識真正落地,很有成就感。”王瑜說。
《 人民日報 》( 2025年10月09日 02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