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文明的守望與傳承


點擊播報本文,約
金秋時節,北京大學鳴鶴園,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靜立林間。
這是中國高校第一所現代化博物館和第一所考古專題博物館,自1993年起正式對外開放。館內現有石器、陶器、銅器、瓷器等13000余件藏品,其中大部分為中國考古學各時期的典型標本和見証北京大學考古百年歷程的學術收藏。
循著“北京大學考古100年考古專業70年特展”走進館內,抬頭望去,兩側的展板和老照片回溯了北大考古的百年崢嶸歲月。
1922年,北京大學成立考古學研究室,中國近代考古學和博物館事業開拓者馬衡擔任主任,倡導“用科學的方法調查、保存、研究中國過去人類之物質遺跡及遺物”,並制定考古計劃,開展田野工作。
1952年,北京大學成立中國高校第一個考古專業。5年后,北大考古開始獨立開展田野考古教學實習,確立“田野發掘—調查—整理—編寫報告”的田野考古教學“北大模式”。
1983年,北京大學將考古專業從歷史學系分出,獨立建立考古系。此后,北京大學考古系學科門類不斷豐富,開辟宗教考古、陶瓷考古、體質人類學、動物考古、環境考古等一批新領域,開展現代人及其文化的起源、中國文明形成及早期發展等大量前沿課題。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沈睿文表示,千禧年以來,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進一步完善學科建設體系,凝練學科發展方向,形成北大考古的學科布局和特色,拓展了中國考古學科體系的內涵。
百年積澱,馬衡、向達、蘇秉琦、宿白、鄒衡、呂遵諤、嚴文明、俞偉超、李伯謙等考古大師雲集北大﹔
70余載,田野考古訓練齊全、教師隊伍完備、堅持教學與科研相結合,“北大模式”與時俱進。
圖為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中新社記者 曾玥 攝
目光移至展櫃,考古發掘標本、老檔案、發掘報告、器物卡片等百余件組展品,標記中國考古學中的“北大印跡”。
新石器時代的鷹形陶鼎、商代的刻辭卜骨、西周時期的叔虞方鼎、元后期的卵白釉印花“太禧”銘盤……沈睿文告訴記者,館內收藏的重要來源之一,是北京大學考古專業師生歷年從田野考古工作地點帶回的教學標本。
從田野中來,到田野中去,北大考古步履不停。
考古文博學院研究員趙昊長期負責帶領北京大學三星堆考古隊參與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的發掘和研究工作,為進一步探索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形成過程提供了重要的實物支撐﹔
考古文博學院研究員曹大志主持的北京大學周原遺址考古工作,發現先周時期最大建筑王家嘴一號建筑及西周時期規模最大的城址,為理解周原城市發展過程以及西周都城問題研究提供了重要實証﹔
考古文博學院博雅博士后李佳勝參與的福建泉州安溪下草埔遺址發掘工作,首次完整揭示了沿海冶鐵業的生態鏈及宋元時期安溪地區特有的冶煉技術,相關成果為“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成功申遺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學實証資料。
……
圖為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內的展品。(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供圖)
沈睿文介紹,自1957年獨立開展田野實習起,北大師生足跡遍布全國,參與發掘的項目39次獲評“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16項入選“百年百大考古發現”。圍繞歷次重大考古新發現,北大考古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科研成果等方面,為中國考古學的發展及文化遺產保護事業作出重要貢獻。
在今年9月舉行的“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饒權指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果豐碩,“考古中國”重大項目取得重要進展,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初步建立,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
展望未來,在中華文明探源和中華文脈傳承中北大考古將如何作為?
“責無旁貸。”沈睿文回答。(記者 曾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