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守護青少年成長,向網絡爛梗說“不”

2025年09月22日08:37 | 來源:光明日報222
小字號

點擊播報本文,約

原標題:【新聞隨筆】守護青少年成長,向網絡爛梗說“不”

近日,重慶一名初中班主任在社交媒體發布了一條以“抵制網絡爛梗進校園”為主題的視頻。視頻中,老師發現學生用“唐人”嘲笑同學,在查明該詞已演變為侮辱“唐氏綜合征”的網絡爛梗后,隨即在班內嚴肅批評教育了使用該詞的學生。

如何“好好說話”?在數字信息時代,這個命題有了許多新的延伸。互聯網的使用早已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此背景下,涌現出諸多富有創意、貼合時代的網絡語言,豐富和活躍了我們的日常表達。然而,很多看似簡單的“玩梗”“搞笑”背后,可能暗含著具有歧視性、落后性、攻擊性的價值取向。一些網絡用語、社交暗號一旦跨圈傳播,極易變成破壞友善交流與和諧關系的語言利刃,造成的危害不容小覷。

其中,廣大青少年尤其容易被網絡爛梗影響。從語言習得規律看,良好的語言環境至關重要。孩子們尚處於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和人格培養的重要階段,本身對語言應用及其背后的思想邏輯都缺乏辨別能力。當他們的日常交流被網絡語言層層包裹,詞匯的大樹便停止抽枝發芽﹔當形容詞隻剩“6”和“封神”,動詞隻剩“卷”和“躺”,情緒隻剩“emo”和“破防”,孩子們便失去了精准描繪自身感受的能力,隻剩“搜梗—套梗—丟梗”的條件反射。

進一步講,語言是思維的工具,詞庫的單一會直接帶來認知的塌方。長期接觸和使用語義模糊、內涵低俗、空洞單一的網絡爛梗,會在無形中強化孩子們標簽化和扁平化的思維習慣,讓體察世界的童心、充滿好奇的雙眼都消解在可消費、可嘲弄、可丟棄的快消符號中。

從這個層面看,網絡爛梗對校園的侵蝕,將言語的霸凌漂洗成了樂子、潮流。這不僅會在潛移默化中使得青少年形成情感冷漠、缺乏共情的態度,更可能誘發校園欺凌等不良行為,嚴重扭曲青少年的價值觀,影響青少年的成長發展和心理健康。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抵制網絡爛梗、防止其侵蝕校園刻不容緩,社會各界都應投注足夠的重視,做到家校社協同、多方面發力,在生活點滴中做好教育引導、共同筑牢“防火牆”。

一方面,學校、家長等可以利用日常交流、課堂教育等契機,幫助孩子提升思辨能力,明辨梗之優劣。家長當以身作則,戒掉自己嘴邊的網絡爛梗,給孩子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學校也應著力上好“網絡語言素養”這門課程,通過經典讀物的浸潤,在詩詞歌賦、名家著作的熏陶中開啟青少年體味語言魅力的大門,提升文化審美、厚植文字素養,增強對爛梗的“免疫力”。還可以通過積極開展各類語文活動,如朗誦、寫作比賽等,在豐富校園生活的同時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語言習慣,形成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

另一方面,相關部門應加強對網絡環境的監管,從源頭上遏制網絡爛梗的滋生。相關平台也應當持續健全內容審核機制,在算法設計和技術優化層面,通過完善“青少年模式”等推送機制,實現精准化、定制化傳播,為青少年推送積極健康的優質內容,引導公眾樹立正確的語言觀念,實現“良幣驅逐劣幣”。

語言文字是人類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也是文化和文明傳承的最重要載體。守護孩子們的純真與美好,用規范、文明、優美的語言為廣大青少年鋪就健康成長之路,讓他們“口中有光”“心裡有愛”,真正學會尊重、理解與關愛他人,為未來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作者:王禹欣)

(責編:李昉、郝孟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