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濟寧加大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
“家門口,一樣端穩飯碗”(農民工穩崗就業在行動)


點擊播報本文,約
一早,給患病的母親做完早飯備好藥,畢玉建輕輕關上家門,騎上電動自行車,不到5分鐘,就到了山東濟寧金鄉縣馬廟鎮大蒜產業園。藍色工裝上身,安全帽戴好……一天的工作開始了。
8點半,產業園裡車來車往,畢玉建的叉車是其中之一。他穩穩握住操縱杆,貨叉精准挑起半噸重的大蒜垛,升起、平移、落下,動作一氣呵成,蒜垛應聲到位。
“咱是有証的,開得可溜了。”40歲的畢玉建是馬廟鎮馬廟村村民,對他來說,取得起重裝卸機械操作工証書,算意外之喜。
“以前在外地打工,啥活兒都干,搬磚、扛鋼筋、制模……可沒真正學成一樣手藝。”畢玉建說,直到前幾年,母親患病,需要有人照料,他只能回家找活干。
“這個年紀了,沒學歷沒技術,能干啥?”那些日子,畢玉建經常整宿難眠。收蒜、包地、開饃坊、打短工……能干的試了一遍,“沒手藝,終非長久之計。”
轉機出現了。
“我們縣開了政校企聯辦的職業技能培訓班,免費學技術,學成就能上崗。”畢玉建從鎮裡聽說這個消息。機會來了就抓住,勤學苦練兩個月,他順利考取起重裝卸機械操作工証書,還在政府牽線搭橋下,被推薦到離家不遠的一家大蒜外貿企業工作。
“沒想到學費全免,還能直接上崗,每月工資5400多元。”畢玉建與企業簽訂長期勞動合同,賺著錢、顧著家,日子越過越踏實。
畢玉建並非個例。“在我們鎮,像他這樣培訓后直接上崗的有800多人。”馬廟鎮社會事務辦公室主任張迪介紹,這既解決了農民家門口“就業難”,也緩解了企業“用工渴”。
山東推動“一縣一業”發展,擴大農村勞動力縣域就業規模。金鄉縣大蒜產業鏈完備,有1800余家大蒜種植、加工、貿易、科研企業和大量倉儲企業,每年能提供就業崗位約2.6萬個。
如何連接產業和就業?搭建技能鏈是關鍵。
走進金鄉縣凱盛職業培訓學校,1.6萬多平方米的實訓基地,僅叉車訓練場就有2500平方米。“人社等部門與我們聯合開設訂單培訓班27期,培訓起重裝卸機械操作工1805人,95%以上的合格學員結業即上崗。”凱盛職業培訓學校校長張夢蝶介紹。
穩崗就業,精准很重要。金鄉縣根據大蒜產業需求,通過“訂單式”培訓,建立“企業下單+基地接單+就業扶持”的培訓就業一體化機制,累計培訓農藝工、電工、叉車工等產業必需工種農民工6935人﹔同時,針對新業態發展趨勢,將電商直播、短視頻制作、物流服務等新技能培訓送到農民身邊,培訓大蒜電商從業者5000余人。
通過把政策咨詢、技能培訓、就業扶持、勞務輸出等“一站式”服務送到鄉村,金鄉縣培育勞務品牌,去年,聯合龍頭企業培訓大蒜勞務農民工1.67萬人次,直接帶動4.7萬人次農民工在家門口就業創業。
“誰說只能外出找工作?家門口,一樣端穩飯碗!”畢玉建說。
(易鵬參與採寫)
《 人民日報 》( 2025年09月19日 02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