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人工智能,構建職教實訓新生態


點擊播報本文,約
當前,我國正處於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的關鍵時期,通過數字技術與職業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可以更好地解決人才技能偏好與崗位需求的結構錯配問題。實訓作為職業教育重要育人環節,正在依托AI等數字技術打破傳統時空與物理限制,推動職教發生根本性改革。
從理念共識轉化為協同行動
破解職業教育實訓瓶頸,AI賦能是關鍵。一方面,AI賦能可以將職教實訓從“三高三難”瓶頸中解放出來。長久以來,傳統職教實訓受制於高成本設備投入、高風險操作環境及跨場景實踐資源匱乏等問題,制約了學生技術技能成長。利用AI,我們可以模擬、升級企業真實生產環境,有效破解安全與成本矛盾,更以實時反饋與智能評估加速技能內化,為培養兼具技術實操與創新思維的復合型人才提供核心支撐。另一方面,國家政策已為AI賦能職教實訓改革錨定航向。《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明確,促進人工智能助力教育變革。新一輪“雙高計劃”建設要求,利用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建設數字遠程實訓平台、虛擬仿真實訓基地等。
AI賦能職業教育實訓主要依托三大路徑:一是搭建共享互通的資源平台。AI的介入將原本分散在院校、企業、行業的實訓資源進行整合,構建起專業教學資源庫,形成覆蓋全國、輻射跨區域的職教實訓資源平台。如深圳職業技術大學攜手70余家單位,牽頭建設國內首個職業教育雙創在線教育平台——國家級職教雙創教育資源庫,率先建成國內5G雙域專網和XR雲渲染平台,建設“深職i學習”平台,並依托深圳市域產教聯合體共同打造高水平產教融合平台,將企業真實產線數據、學校課程包、行業技能標准全部接入雲端,實現跨校、跨企共享,為破解“高投入、低效率”難題提供了系統級解決方案。二是開發虛實共生的實訓場景。依托AI與數字孿生、混合現實等技術的深度融合,為學生提供“看得見、摸得到、想得起”的沉浸式學習環境,企業真實訂單、遠程故障診斷都可以被實時捕捉、接入,讓學生在校園就能全流程體驗真實生產過程,真正讓“高難度、高風險”變成“可試錯、可回溯”。如天津交通職業學院面向城市智能交通全產業鏈,創設了包括道路交通與城市軌道交通系統在內的教學場景,創建了5個配套虛擬仿真資源庫,形成了實景虛練、實崗虛做、先虛后實、虛實交替、虛入實出等適合不同專業的多樣化教學場景。三是創新動態化、個性化評價。通過基於AI的語音交互終端、多模態感知等,可以實時採集學生訓練數據,為其提供學習進度、技能提升反饋與遠程專家指導等服務,確保學生的職業體驗更加真實、立體,從而更好適應產業發展需求。
以AI賦能產教動態適配
以AI為橋梁重塑職業教育教學空間。在傳統實訓中,學生需在教室和實習車間來回切換,職教教學空間也就被人為分割為學校與企業空間。伴隨AI與職教實訓的深度融合,這種空間壁壘將被徹底打破,實現“教室即車間、作業即工單”。此外,還可以將教學空間由現實空間拓展至靈活開放的虛擬空間,構建起“學校教室+虛擬課堂+企業車間”的多樣化教學場景。在此過程中,AI也將持續扮演連接學校與企業、現實與虛擬的橋梁,高效整合分散的教學資源,將被分割的教學空間重塑為一體化的職教教學場。
以數據為核心構建數字化治理體系。在AI賦能職教實訓過程中,需實現“招生、教學、實訓、評價、就業”全生命周期數據處理,這涉及政校行企等多主體合作。為破除組織壁壘、深化溝通與協作,需依托AI賦能,強化政府統籌規劃、激發學校主動變革、發揮行業精准引導、促進企業深度參與,形成縱向貫通與橫向協作的組織協同機制,提升產與教的資源雙向流動與轉化效率。可以通過在多主體之間架起共建、共商、共管的一體化雲平台,打造行業發展分析報告、人才需求預測、技術需求清單、人才供需匹配清單四類動態板塊,推動政校行企在雲端同頻共振。
以生成式大模型破解產教融合痛點。構建AI賦能職教實訓生態,必須實現產與教、供與需的實時、精准、動態適配。為此,應積極推進產教融合數據可視化處理與圖譜化表達,科學研制產教融合資源區域分布、資源產業分布、知識與技能等譜系圖,打破“信息孤島”。在此基礎上,依托統計模型等構建職教產教融合生成式大模型,以此整合以職業為中介點的產業需求與專業設置對接模型、崗位要求與職業能力匹配度模型,以及崗位能力需求動態追蹤模型,實現“產業—職業—專業”多維譜系精准對接與動態調整。同時,依托此大模型,可進一步構建職教產教融合數智化診斷與預警平台,定期發布具有權威性和指導性的產教融合藍皮書等,為政校行企提供直觀的決策參考,推動產教融合進入科學化發展新階段。
(作者:潘海生、楊 影,分別系天津大學教育學院講席教授、國家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智庫主任,天津大學教育學院博士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