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在這裡,一睹“長空利劍”雄姿!

2025年09月17日08:47 | 來源:光明日報222
小字號

點擊播報本文,約

原標題:在這裡,一睹“長空利劍”雄姿!

 “來北京研學,沒想到還能遇到桂海潮教授。”9月11日,青島五十八中學生崔中睿在位於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園的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館裡,看到神舟十六號乘組航天員、該校宇航學院教授桂海潮正在為學生講解一件航天服裡究竟藏著哪些“黑科技”。

“在我上大學的時候,系統學習航空航天知識就是在這個館,當時還是室外露天的,對比今天,變化真是翻天覆地!”講解中,桂海潮感慨。

“面積好大”“像個廠房”可能是不少觀眾走進航空航天博物館的第一印象。這個8300平方米大小的場館,是在曾經的飛機結構陳列室、飛機機庫基礎上改建而成的。“長天逐夢”“銀鷹巡空”“神舟問天”“空天走廊”四個展區裡,300多件國內外公認的航空航天文物精品,發動機、機載設備等航空航天展品等待著觀眾的檢閱。

“航空發動機是飛機的心臟。沒有好的航空發動機,一個國家空軍不會強大,會受敵人欺負。”面對本科學生,白發蒼蒼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劉大響,將他在20世紀80年代受命擔任國產第三代中等推力發動機預研和核心機研制總設計師的經歷娓娓道來。在他面前,渦扇發動機的一根根管線,正是驅動殲-10、殲-11A等第三代戰機翱翔蒼穹的“動力密碼”。

人造地球衛星、載人飛船、空間站、空間探測器要“上天”進入預定軌道,運載火箭少不了。在“火箭家族”展台,長征一號至五號運載火箭模型筆直而立。

並非每次發射都是掌聲雷動的圓滿成功。在展台前的“大思政課”上,該校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付麗莎拿出兩張紙片,上面寫著中國航天科技集團長征五號系列火箭總設計師李東院士的兩首《青玉案》。“‘怎堪回首說斷箭,淚滿面,肝腸斷。風雨寒暑13年,一夕霜過,江東父老,愧疚無顏見。’2017年7月,長征五號系列第二次發射在點火后的346秒后突發故障。之后的九百多個日夜,李東承受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壓力、痛苦,‘枕戈飲膽九百天,萬般磨礪難盡言。今夜可敢片刻閑?’經過一次次反思、重整,終於在2019年12月27日的復飛時刻‘重見彩虹’——‘硝煙才散,舉眸廣寒,何日月又圓?’”隨著付麗莎的講解,在場學生感受到,這一個個模型背后,離不開一代代航天人的接續奮斗、不畏失敗、迎難而上、奮勇爭先。

“空天報國”精神的內涵是什麼?場館志願者、該校儀器科學與光電工程學院博士研究生周子軒感受尤深。在他的身后,是新中國第一架輕型旅客機“北京一號”。從1958年2月周恩來總理批示,到9月在首都機場首飛成功,當時北京航空學院師生員工僅用100天時間就完成了從藍圖到首飛的全過程。

北航人不畏艱苦、頑強奮斗的實干精神,周子軒在科研工作中深有體會:“一次我們幾位博士生接到有關於光纖傳感器的一項科研任務,時間緊、任務重。那段時間,我們從每天早上不到8點一直做到晚上十一二點。一想到前輩們在那麼艱苦的條件下依然完成了任務,我們便干勁十足。”

“博物館現場講解已經成為課程重要組成部分。”該校航空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萬志強表示,“航空航天概論”課程組開設的全體本科生必修課設置了現場教學環節,每個班分成5個小組,在博物館分別進行飛行器發展史、飛行原理、發動機、機載設備、構造等5個板塊的互動式實物教學。“教師近距離演示、講解,學生可零距離觸摸、直觀感受、親自操作,化抽象為直觀、生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其理解水平。”

“我們給學生們講歷史、說當下、看未來,館裡的殲-10、‘北京一號’、東風二號導彈、‘天宮飛行器’模型都是再生動不過的教材!”萬志強對記者說,“學校通過創新科教融通培養范式,利用大型綜合項目,把科研優勢轉化為人才培養優勢,讓學子將畢業論文寫在祖國藍天上!”

(記者 周世祥 王魯婧)

(責編:郝孟佳、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