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中華文脈 尋書法新境(新語)


點擊播報本文,約
在中國諸多藝術門類中,書法可謂至“簡”亦至“難”
參天古木需扎根厚土,書法創新離不開對傳統的深情回望
從繁華都市到偏遠鄉村,中國處處可見習字弄墨者的身影。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書法所蘊含的文化魅力一直藏在國人心中,裝點生活、激發智慧、滋養心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書法是中華文化瑰寶,包含著很多精氣神的東西,一定要傳承和發揚好。
每個中國人都離不開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都需要“精氣神”支撐。書法恰恰為我們獲取這些滋養提供了頗為有效的途徑與方法。有過書法體驗的人都知道,一旦愛上書法,便很難割舍,它往往成為終生的精神伴侶。
在中國諸多藝術門類中,書法可謂至“簡”亦至“難”。說“簡”,因為它就是“徒手”書寫漢字——中國人自人生第一次執筆起,便已開啟這種實踐,如同吃飯說話一般自然。說“難”,則在於它與生俱來的“哲學”品格,在於幾千年來積澱其中無比豐厚的文化承載,更在於它與“漢字”“漢語”緊密相連,傳達和詮釋著中華民族的文明步履、精神信仰、價值認同與風骨氣度,承載並講述著民族心靈的成長軌跡與精神圖譜。
從甲骨文中可清晰看出先民認識自然的最初心理與方法路徑。那些呼之欲出、形象生動的“初文”,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智慧密碼。在書法中,辯証法與“和合”思想完美交融,通過書法,可助人體道、辯道、明道——這正是書法的啟智功能。
書法藝術進入“自覺”時期后,出現了“晉尚韻、唐尚法、宋尚意”等諸多審美傾向,書寫主體——“人”在書寫過程中不斷“放大”,書法藝術由此形成流派分野與不同風格。書法品評也往往融入大量“人格品藻”。歷代書法大家,憑借正大、磊落、偉岸、剛健的經典法書,巍然屹立,如“千峰聳峙”。顯然,書法審美始終崇尚“正大氣象”。王羲之書法清氣彌滿,顏真卿書法正氣勃郁,蘇軾書法磊落豪放……無不展現出生命的底蘊與張力,成為歷代學人推崇的經典范式與精神高標。
書法是技藝,也包含處世立身的“大道”。作為書法修習者,尤需有大志與大勇。古往今來,書法勵志的故事不勝枚舉,書法也被視為養志與養氣之途。人們借書法展露胸中丘壑、抒發浩然正氣、寄寓風骨名節,將個人精神氣質、學養修為與生命體驗熔鑄於筆端,追求“人書合一”的至高境界。
筆墨如雲煙,文心越千載。新時代,我們應通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拓展筆墨新境,讓這一古老藝術煥發新的光彩。參天古木需扎根厚土,書法創新離不開對傳統的深情回望。隻有與先賢進行深度對話,才能真正獲得文化自信的底氣。讓個人藝術追求與時代精神、國家發展、人民生活同頻共振,書寫新時代的豪情與夢想。書法的“形”是世界性語言,“意”則承載中國智慧。通過創新表達與深度合作,書法完全可以成為講述中國故事、傳遞中國聲音、促進文明互鑒的卓越使者。
書法的傳承與創新,是一場從傳統走向未來的溫暖奔赴。需要我們既做忠誠的守護者,也做大膽的創造者,讓這筆尖上的藝術,在世界文化的星空下,閃耀出親切而動人的東方光芒。
(作者為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西安美術學院書法系教授)
《 人民日報 》( 2025年09月17日 14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