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職業新工種打開創業就業新空間


點擊播報本文,約
近日,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之一的蘭州牛肉面制作技藝悄然“出圈”,牛肉拉面制作師被正式納入國家職業分類大典,成為一種全新的工種,為從業者提供更加清晰的職業發展新機遇,鋪就增收致富的“新賽道”。
日前,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正式發布第七批新職業信息,新增跨境電商運營管理師、無人機群飛行規劃員、咖啡加工工等17個職業,增加旅拍定制師、睡眠健康管理師、服務犬馴養師等42個新工種。這些新職業新工種集體“亮相”,生動反映了數智時代產業結構升級的新趨勢和新動向,打開了創業就業新空間,激發了經濟社會新活力。
新職業新工種是產業變革的生動縮影。任何一個時代,生產力的變革總會帶來生產關系的調整,總會引發產業變革的“連鎖反應”。新職業新工種猶如一面鏡子,折射出生產方式變革的新圖景和社會發展的新需要。近年來,隨著雲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的快速發展,各種創新技術應用方案、虛擬場景競相推出,大量技術含量高、創新能力強的新職業、新工種競相發展,大大增加了創業就業的“新容量”。比如,新增工種中,有50%以上與新技術、新產業直接相關。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統測試員、機器人切割設備操作工等新職業新工種,深刻反映了數智技術對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和賦能增效作用﹔智慧景區管理師、保鮮花制作工等新職業新工種,反映了健康消費和美學消費帶來的新的消費增長極﹔養老服務師為老年人提供個性化服務,它們代表民生服務的熱點領域,標志著公共服務從“粗放投喂”向“精准匹配”的轉變。
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事關經濟社會健康發展,事關國家長治久安。新職業、新工種既是社會高質量發展的生動映照,又是推動勞動者創業就業的“加油站”和“風向標”,能夠為勞動者創業就業有效“蓄能”和“擴容”,有利於進一步激發經濟發展的新動能。自2019年以來,人社部已發布6批93個新職業。新職業的崛起,是時代賦予勞動者的機遇,也是社會進步的見証。面向未來,我們要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新趨勢,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高品質生活的新期待,進一步細化優化社會分工,健全新職業新工種的用工保障制度和機制,推動職業煥新迭代與人的發展提升同步,提升新職業新工種的社會知曉度、認可度,制定多層次、相互銜接的職業標准和評價規范,加強新職業新工種培訓和評價工作,引領新職業新工種規范化、內涵式發展。
(作者:張 雯,系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