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校一品”大思政課專題報道 | 中國科學院大學:講好中國故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點擊播報本文,約
2025年9月8日起,北京市教育兩委聯合前線雜志社策劃推出“‘一校一品’大思政課專題報道”。9月14日聚焦——中國科學院大學:講好中國故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中國科學院大學校門
近年來,“年度十大考古新發現”“探索·發現”“考古進行時”“考古公開課”“國家寶藏”“如果國寶會說話”等文化品牌吸引了廣大受眾走近考古、認識考古、熱愛考古,學習、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漸成熱潮。
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考古學與人類學系敏銳捕捉到了這一點,他們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尤其是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考古和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一系列講話精神,找准發揮專業特長推進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助力“大思政課”綜合改革的切入點,主辦“國科大谷雨計劃·文化遺產保護公益行動”,引導師生切實關心文化遺產事業,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做出努力。“谷雨計劃”通過創造性地開展一系列寓教於樂的活動,極大地豐富了國科大師生及多所北京市中小學校在校學生的課余生活,增長了青少年的歷史文化知識。
文化育人,舉辦精彩紛呈的校園文化活動
2024年5月19日,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考古學與人類學系(簡稱“國科大考古系”)在玉泉路校區舉辦了“國際博物館日”主題活動,精心策劃科技考古最新成果展示,利用珍貴的考古遺存樣品與現代模擬實驗直觀表現現代科技在考古研究中發揮的重要作用。精彩紛呈的活動吸引了眾多參與者,前來參觀的家長和同學紛紛表示大開眼界,並直呼過癮……
以公眾科學節、國際博物館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國際考古日等重要時間節點為契機,國科大考古系師生開展了一系列活動,如“考古中的微觀世界”實驗室開放活動、“國際博物館日”主題活動、“大美琺琅·華彩之章”體驗活動等,充分利用科技考古教學實驗平台向公眾傳播相關知識。以中秋節、小雪等中華傳統節日、節氣為載體,考古系還開展了“金桂沁果殼,玉兔頌秋歌”中秋節游園會、“清酒話中秋”主題活動、“二十四節氣之小雪花宴體驗活動”等。此外,學校還在雁棲湖校區舉辦“模擬考古發掘”活動,通過模擬真實的田野考古發掘,讓同學們身臨其境地感受考古學的魅力。系列活動從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和寶貴的文化遺產中汲取力量,通過吸引國科大師生全方位、多角度參與,既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也增強了師生們的民族認同感與自豪感。
美美與共,開展妙趣橫生的校外傳統文化宣傳活動
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強調: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對科學興趣的引導和培養要從娃娃抓起,使他們更多了解科學知識,掌握科學方法,形成一大批具備科學家潛質的青少年群體。為此,考古系師生走出校園,聯合學校“春分工程”共同助力中小學科技節活動的順利開展。他們先后走進海澱區錦秋學校、人大附中昌平學校、朝陽區垂楊柳中心小學等多所學校,在五谷、錢幣、陶瓷器、石器等文物的充分展示中,在香囊制作、岩畫繪制、拓片投壺等趣味活動的體驗中,激發同學們的好奇心與興趣,在同學們心中播撒下科學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種子。
此外,學校與兄弟高校的合作也在持續進行,如在“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助力中國人民大學開展科技文化周活動,考古系師生以考古學和科技的交叉合作為亮點,為人民大學的師生們呈現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科技盛宴。
名家雲集,打造干貨滿滿的學術前沿講座
邀請各領域專家學者開展系列專題講座,在思想的交流碰撞中啟發師生們的創新思維,同樣是“谷雨計劃”項目的重要內容。考古系充分立足本系科技考古特色,每學期都邀請多位相關領域的名家學者開展考古學前沿講座,講座信息一經確定,項目成員即設計、制作精美海報,廣而告之,以饗國科大師生。
講座內容包羅萬象、干貨滿滿:從我國的上萬年遺址到域外中世紀的王陵,從石灰、金屬等材料的認知與保護到精美掐絲琺琅的收藏與研究……一場場知識盛宴開闊了師生們的視野,也推動著多學科的融合。這一系列的考古文博科普活動,推動了相關學科與知識的宣傳展示,對於以科技智慧賦能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具有積極作用。
中國科學院大學考古學與人類學系長期致力於科技考古研究,在陶瓷考古、植物考古、環境考古、冶金考古、有機殘留物分析等多個方向形成了豐富的研究成果,並著力加強考古成果和歷史研究成果的傳播,教育引導廣大干部群眾特別是青少年認識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歷史脈絡,認識中華文明取得的燦爛成就,認識中華文明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不斷增強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自2020年開始,考古系連續5年主辦“國科大谷雨計劃·文化遺產保護公益行動”,在校內外開展各類活動50余場,服務師生兩萬余人次。
未來,中國科學院大學考古學與人類學系將繼續結合辦學特點、發揚自身科技考古特色,通過舉辦系列考古文博科普活動,開展相關學科與知識的宣傳展示工作,為不斷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貢獻智慧和力量。
作者:尚雪(中國科學院大學)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