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長春理工大學“深空通信與成像”團隊:

隻為記錄更深邃的星海

2025年09月08日08:48 | 來源:光明日報222
小字號

原標題:隻為記錄更深邃的星海

晚上10點鐘,夜空中已綴著點點繁星,長春理工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院微波技術研究所裡,還是一片忙碌的景象。“這個接口電路需要重新設計”“這組遙控遙測指令需要再核對下”……電腦前,長春理工大學“深空通信與成像”團隊負責人、電子信息工程學院副教授陳磊一邊指導青年教師復盤方案,一邊又強調起深空探測任務的重要性。

所謂深空探測任務,是指人類通過航天器對月球及更遠的地外天體與宇宙空間開展的探測活動,其核心目標是突破地球引力場,進入太陽系乃至更廣闊的星際空間。2004年,中國探月工程正式立項,命名為“嫦娥工程”,拉開了中國深空探測的序幕。

“我們團隊主要從事深空成像技術及組網通信技術的研究和相關系統研制工作,成立10余年來,團隊參與了很多我國重大深空探測任務,並承擔了多項商業航天載荷研制工作。近5年間,團隊交付的各項載荷及地面設備就超過30台套。團隊雖然平均年齡隻有30歲,但已擁有國家發明專利20余項,獲得省級以上科技進步獎2項,成果應用於國家重大深空探測項目8項。”陳磊說。

地月合照 實現“零”的突破

在長春理工大學微波技術研究所的照片牆上,地月合照的影像格外引人注目。信息與通信工程專業2023級碩士研究生丁鑫說:“這張照片,是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飛行試驗器通過我們團隊研制的相機拍攝的,代表著我們團隊的開拓創新精神!”

陳磊回憶,2012年11月,他的老師陳殿仁教授帶著他組建團隊,承接起試驗器雙分辨率相機的電子學研制工作。這款深空探測相機不僅要求高分辨率,還要求當相機所處環境場景和光照都發生快速變化,或是當相機遠離目標(如在月球軌道單拍地球)時,在圖像大部分區域會呈現黑色場景的情況下,保証成像目標不過曝。

“團隊馬上開始仔細琢磨,制定研制方案、進度及工作安排。”陳磊說,但萬事開頭難,大家很快發現航天項目和其他行業的項目不一樣。比如,項目有小型化、低功耗的要求,所以部分設計必須使用工業級芯片。如何在使用工業級芯片實現系統小型化設計的基礎上,同時達到空間環境適應性要求,是個難題。

隨著一次次日月交替,交付時間越來越近,團隊成員壓力很大,便吃住在辦公室,多次對系統的軟硬件設計進行優化。一轉眼到了臘月二十八,正當團隊打算趁著新年休整兩天時,陳磊接到了一個電話:“測試相機的試驗安排在了臘月二十九。”於是,團隊立馬放棄休整,趕赴北京。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4年4月,深空探測相機的正樣件交付。2014年11月,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飛行試驗器服務艙,在距離地球54萬公裡、距離月球92萬公裡處,拍攝了清晰的地月合影圖像。

“項目的圓滿完成,幾乎成了學校裡的爆炸性新聞,全校師生爭相來看這組照片。”電子信息工程學院副教授趙爽說,“之后,我也主動申請加入了團隊,不為別的,就為這份開拓創新的精神。”

這樣的精神,一直影響著這支年輕的團隊。

丁鑫回憶起加入團隊的第一個項目——仰望一號地檢圖採設備研制:“一開始調試設備時,由於我的軟件設計問題,設備無法正常發送相機傳來的圖像。陳老師寬慰我,年輕人,遇到問題並不可怕,要抬起頭來,才能跨越科研路上的障礙。在陳老師的鼓勵下,我完善了軟件代碼,順利完成了任務。”

如今的丁鑫,每次領到新任務后,都會去研究所看地月合影。“陳老師和其他老師的故事激勵著我們,只要沉得住氣、坐得住冷板凳、認真去學、盡力去做,一定能夠實現‘零’的突破。”丁鑫說。

敢於擔當 年輕的心靈更要經得住考驗

2021年6月11日,國家航天局在天問一號探測器著陸火星首批科學影像圖揭幕儀式上,公布了由祝融號火星車拍攝的著陸點全景、火星地形地貌、“中國印跡”和“著巡合影”等影像圖。陳磊介紹,分離拍攝探頭拍攝的圖像通過無線信號傳送到火星車,再由火星車通過環繞器中繼傳回地面,使用了團隊的研發成果——無線信號組網傳輸系統。

時間回到2016年,團隊接到了天問一號項目某分系統主任設計師的電話,讓團隊探索如何實現火星車與著落平台同框合影成像。

“以往,相機都安裝在火星車上,這次任務要求相機與火星車分離,因此產生了供電和無線組網通信兩大難題。”負責天線設計的趙爽說,“特別是無線組網通信,這項技術在深空應用中‘前無古人’。”

接受任務后,團隊就沒閑著。模擬火星環境的測試地點選在茫茫大漠。趙爽回憶說,有時大家大清早出來,中午對付一口盒飯,晚上九十點鐘才能返程,胳膊都晒爆了皮。

梅花香自苦寒來。影像圖傳回地球的那一刻,團隊很多人都流下了眼淚。“深空測控不僅是技術的挑戰,更是對技術人員毅力和智慧的考驗。”地面測試系統負責人、電子信息工程學院副教授劉穎說。

“‘壓力大’是科研工作者的常態。但我們這支年輕的隊伍,更能化壓力為動力。”團隊現場可編程門陣列(FPGA)軟件開發負責人、電子信息工程學院副教授孫榮春介紹,剛接到任務時,他不知從何下手。

“沒有參考,還要面對大量的實驗。有時候一個指標的測試需要進行幾百次實驗。”孫榮春說,“幾乎每個任務都是多個單位和部門聯動,時間緊張,起早貪黑都是常事,也沒什麼假期和周末。”

記得有一次,孫榮春凌晨3點鐘才離開辦公室。校園裡除了滿天星光,隻有研究所還有點點燈光。“心懷‘國之大者’,就是要敢於擔當,善於作為。我們願用堅守,在深空探測之路上前行。”孫榮春說。

璀璨星空 做一群朝氣蓬勃的“追星人”

今年8月底,好消息再次傳出,團隊突破了深空WiFi6寬帶組網技術,該項技術不僅能在載人工程、太空空間站和探月工程中實現載荷之間的無線互聯,而且信號傳輸速度將極大提高。

“這給了我們團隊一個特別大的鼓勵,也是我在新學期初收到的最振奮人心的消息。”一大早,在研究所備課的團隊硬件開發負責人、電子信息工程學院博士生李冠典說道。

“團隊有一套在實踐中摸索形成的教學理念——現代化管理,高效率學習,長短期規劃,與時代發展需求對接。”李冠典解釋,加入團隊的碩士生要先完成實驗室規劃的專業基礎課程,夯實理論基礎,從而提高學術素養,然后根據個人研究方向學習相應的設計規范,在工程實踐中嚴格按照規范進行設計和調試工作,以適應未來的工作需求。

“10月份后的每個周六下午,我就要帶著師弟師妹學習。”對於付出,李冠典並不覺得辛苦,他說自己也是這樣成長起來的。

孫榮春說,團隊依托科研項目,形成了獨特的培養模式,不僅傳承著載人航天精神,還創新結合每名學生的基礎、性格、愛好等制定專屬培養方案。同時,以副教授、講師、博士、碩士生為梯隊建設人才隊伍,副教授和講師負責具體技術方向,在科研實踐中不斷培養人才。

如今,團隊已發展到36 人,涵蓋系統方案設計、系統硬件設計、FPGA軟件設計、嵌入式軟件設計、天線設計及深度學習算法設計等方向,核心成員所掌握的技術已覆蓋整個項目的研制周期。

“從嫦娥登月至今,團隊已經在我國航天行業默默耕耘了13個年頭,從‘很多基礎的設計資料都無從獲取’到‘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技術流程和技術質量管控流程’。未來,團隊將繼續服務國家深空探測任務和衛星遙感任務需求,做一群朝氣蓬勃的‘追星人’。”陳磊說。

(記者 任爽 通訊員 唐慧宇)

(責編:李昉、郝孟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