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托管有意思有意義


剛剛過去的2025年暑假,各類托管服務成為不少雙職工家庭的選擇。往細處看,部分托管服務卻有些變味:語文、數學、英語等學科類內容被“巧妙”植入日程表,有的甚至直接用上了奧數、超綱教材。
明修“托管”“素質拓展”“思維訓練”棧道,暗度“超前學習”“隱形補課”陳倉,本該是孩子們放鬆身心、發展興趣的假期時光,卻被包裝成“第三學期”,不僅加重了學生的課業負擔,更讓托管服務成為放大教育焦慮的動因。依法堅決查處以咨詢、文化傳播、思維訓練、托管等名義有償開展校外培訓,是守護“雙減”改革成果的內在要求。暢通舉報渠道,發現一起、查處一起,方能形成有效震懾。
除了加強監管,解開焦慮、疏導需求,同樣不可或缺。學生有近兩個月的暑假,而家長休假時間有限,把孩子送到托管機構是無奈之舉,這也形成了對社會服務的剛需。防止學科補習“卷土重來”,讓學生跳出“校內減負、校外加壓”的怪圈,關鍵在於增強優質公共托管服務的供給能力與吸引力。
托管內容貴在“有意思”,通過寓教於樂激發孩子們的興趣。北京市蘋果園街道綜合文化中心的托管班上,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帶領孩子們舞動“長龍”,一招一式、一起一伏,饒有趣味。傳統民俗成為可觸摸、可體驗的活態文化,青少年在興致盎然中學習受益。托管服務應成為充滿笑聲、合作與驚喜的體驗場,讓孩子們在動手體驗中感受創造之樂、文化之美,在互動娛樂中探索世界之妙、文明奧義。
托管服務貴在“有意義”,在潤物無聲中完成德智體美勞的育人教化。在江蘇無錫雲林農貿市場,公益暑托班不僅解決了外來務工家長的子女看護問題,更讓孩子們體驗了蔬菜銷售、實用烹飪等內容,活脫脫一堂生動的生活實踐課。在新疆且末縣巴格艾日克鄉阿其瑪艾日克村的“紅領巾小課堂”上,返鄉大學生依爾夏提·克熱木仔細講解黨徽相關知識,手把手教孩子們用彩泥制作黨徽。社會實踐的大課堂,可以讓知識傳播變得更有趣。
遏制學科補習的沖動,構建一個良性的教育生態是關鍵。要堅定不移地推進教育均衡,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的覆蓋面,從而降低對校外“補缺拔高”的依賴。從長遠看,還應深化教育評價體系改革,建立更加多元、科學的教育評價觀,拓寬人才成長通道。隻有當成才的定義不再單一、學習的價值回歸本身,才能真正緩解家長和社會的焦慮,為孩子們創造一個更加寬鬆、健康的成長環境。
假期托管只是“幫手”,而非“甩手”的理由,不能一“托”了之。要認識到,暑期正是親子陪伴、增進親情、共同成長的寶貴機會。即便選擇了托管服務,家長也應主動了解孩子的每日體驗,積極參與親子活動。家庭本就是各類教育的樞紐,家長抽出時間精力做好補位和銜接工作,方能將學校教育、社會教育與家庭教育融合起來,形成育人合力。
假期是孩子學習生活的休整期、展望未來的規劃期,更是他們自主探索世界、發展個性、積蓄力量的黃金期。找回假期本來的意義,讓假期托管回歸看護陪伴、促進全面發展的初衷,是遵循教育規律和青少年成長規律的內在要求。當孩子們可以輕鬆擁抱一個洋溢歡聲笑語、充滿探索樂趣、富有健康節奏的假期,培育棟梁之材就有了更好的環境。
《 人民日報 》( 2025年09月08日 05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