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整體布局、共建共享、聯動對接——
粵港澳教育合作成色十足


近期,粵港澳大灣區“教育圈”活動密集、互動熱絡:
粵港澳大灣區香港青年實習計劃(廣州)啟動,100余名香港青年來穗實習,崗位覆蓋金融科技、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粵港澳高校聯盟年會暨校長論壇在澳門舉辦,180余名三地高校代表共研科教合作﹔世界青年論壇“未來博雅領袖峰會”開幕,400余名中外青年開啟澳門文化交流之旅﹔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首設港澳區域賽,10所港澳高校的47個創新創業項目在香港中文大學展開競逐……
這番常來常往,源自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對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戰略部署。頂層擘畫下,2020年《推進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合作發展規劃》出台,明確把大灣區打造成為國家深化高等教育體制機制改革試驗區、教育服務“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重要樞紐,以及內地與港澳教育全面合作發展的生動典范。5年來,從學術合作到實踐育人,從文化交流到人才共育,資源加速流動,人才活力迸發,大灣區教育協同的藍圖愈發清晰,區域創新發展的動能更顯強勁。
一所新大學折射優質資源集聚
6月19日,教育部正式復函廣東省,同意設立大灣區大學。
大灣區,這個耳熟能詳的名詞,從最初的一個地理概念,逐漸成為經濟繁榮、科技領先、創新活躍等一體化發展的代名詞。如今,又輻射至教育領域,成為一所大學的名字。這所新型研究型大學,新在哪?
看區位——深圳向北幾十分鐘車程,來到東莞鬆山湖。這個高新區正是大灣區“最強大腦”匯聚地:華為、我國首台脈沖型散裂中子源、鬆山湖材料實驗室……嫦娥五號帶回來的月壤,也被送到這裡研究。
“在鬆山湖辦學,與附近的實驗室、大科學裝置、頭部科技企業的合作會更方便。這裡交通也很便利,上接廣州,下接深圳。”中國科學院院士、大灣區大學創校負責人田剛介紹,大灣區大學規劃設計了兩個校區,目前鬆山湖校區已經投入使用,濱海灣校區還在建設中。
看定位——理工科、小而精、新型研究型。大灣區大學首批設置數學與應用數學、物理學、材料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工業工程等專業。7月19日,學校完成首屆本科招生錄取工作:面向廣東省物理類考生錄取80人,一次性滿額投檔。相較小而精的招生規模,學校師資力量雄厚。近300名教研人員中,70%具備海外頂尖高校及科研機構工作經歷,其中10位院士、78位國家級領軍人才。
“我們鼓勵本科生選擇不同導師,到實驗室去實習,課程也要緊跟國家需求、社會需求、產業需求以及世界前沿。”大灣區大學物質科學學院執行院長趙金奎說。“大學+大學”“大學+科研機構”“大學+龍頭企業”……匹配大灣區發展需求和產業空間布局,廣東省高位統籌,優化高校布局,加速形成具有大灣區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方陣。
大灣區大學、南方科技大學、深圳理工大學等新型研究型大學,找准發展定位,創新辦學模式,推進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大力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北師香港浸會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香港科技大學(廣州)、香港城市大學(東莞)等合作大學,探索多元協同、可持續、內涵式發展的辦學路徑,推動教育高水平對外開放﹔深圳職業技術大學、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大學等職業本科高校,打破職業教育止步專科的“天花板”,為大灣區經濟轉型升級培養更多具備扎實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的高端技能人才……
“我們實施高等教育‘沖一流、補短板、強特色’提升計劃,支持高校內涵建設。”廣東省教育廳廳長林如鵬介紹,廣東每年安排“雙一流”建設高校專項補助經費,在人才引進、科研項目立項、科研平台建設、學科專業設置等方面給予建設高校支持,賦予高校更多的辦學自主權。
一間實驗室匯聚三地科研合力
珠江口,台風過后,一張生物氣溶膠監測網徐徐鋪開——香港鶴咀空氣監測站,香港理工大學的研究員正在檢查數據輸出是否穩定﹔澳門海岸帶生態環境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澳門科技大學博士生在檢查分析觀測數據﹔國家海洋局珠海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站、深圳南方科技大學的西涌氣象觀測基地、廣東省環境監測站點、廣東工業大學,4台同樣的設備也在高速運作。
聯合粵港澳,6個“探測觸角”採集的科研數據信息全部匯聚到“智慧大腦”終端——位於廣東工業大學大學城校區的粵港澳污染物暴露與健康聯合實驗室。“實驗室由廣東工業大學牽頭,聯合南方醫科大學、香港浸會大學、澳門科技大學、澳門大學等共建,匯聚起三地環境、化學、生物與健康等眾多領域的一流科學研究團隊,圍繞大灣區污染物排放及引起的生態環境與人體健康問題開展研究。”聯合實驗室粵方主任、廣東工業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安太成說。
在聯合攻關中,香港浸會大學博士生彭琳打破了單一研究視角的局限,“我們課題組一共8人,其中香港團隊側重毒性機制分析,廣州團隊側重環境暴露評估。”“大灣區一衣帶水,三地科研各有優勢,我們對技術、方法、數據及設備共享有著迫切需求。”澳門科技大學副教授彭燁期待能有更多聯合攻關的機會。
小小實驗室,匯聚三地科研合力。廣東省教育廳有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已建成粵方牽頭的粵港澳聯合實驗室31家,其中22家依托廣東高校建立。在全球科技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推進有組織科研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腦成像數據的深度統計學習理論與方法研究”“數據驅動的科學與工程計算算法與軟件”……日前,廣東省科學技術廳、香港浸會大學與北師香港浸會大學“1+1+1”聯合資助計劃第一批立項項目啟動。北師香港浸會大學校長陳致說:“‘1+1+1’不是簡單的數字疊加,而是理念、資源與行動上的融合。比如,每個項目都有兩名負責人,分別來自北師港浸大和香港浸會大學。”8月,作為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引進的第一所內地“雙一流”建設高校,華南理工大學建設的國際醫療器械檢驗研究院在香港正式揭牌。華南理工大學黨委書記章熙春介紹:“國際醫檢院將率先實踐‘高校研發—灣區制造—港澳融資—國際市場’的產學研合作新模式,聚焦生命科學、智慧醫療等多個交叉領域,建設面向全球的創新基地、引智平台和品牌孵化港。”
近年來,中山大學、深圳大學等紛紛把研究機構延伸至港澳,港澳科研團隊也積極對接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與內地科研機構展開合作。到港澳,加強國際聯系、吸引全球人才、強化基礎研究﹔在內地,產業鏈供應鏈完備、應用場景多元、產業人才集聚,加速“從0到1到100”的突破。“1+1+1>3”,大灣區的“科研之聲”一路唱響,一路嘹亮。
一方職教園暢通培育發展路徑
走進粵港澳大灣區特色職業教育園區,職教師生自主研發的創新成果目不暇接:
可輕鬆穿越山地、廢墟等復雜地形,快速抵達救災現場的全地形救援機器人﹔用於監控無人機動力電池健康狀態、已被南方電網等企業採購使用的診斷系統﹔融合傳統陶瓷技藝與當代銀飾、木雕、金彩等工藝的十二生肖壺……這個園區位於深圳南山區創智雲城,由深圳職業技術大學與香港職業訓練局合作共建,瞄准“學、訓、創、研”,建強交流合作平台,暢通培育發展路徑,豐富大灣區職業教育合作內涵。
學分互認,聯合培養。“第一年在香港上學,第二年在深圳上學,畢業后可拿兩地學歷文憑。”香港青年鄧德華報名參加了深港聯合培養“電機工程”高級文憑項目,“在深職大,我可以摸到各種先進設備,有了更多上手操作的機會。”
“學院和香港專業教育學院黃克競分校共同組成課程委員會,編制符合兩地要求的課程內容,努力培養更多國際化高技能人才。”深職大機電工程學院副院長李志斌介紹,該項目已發揮出示范效應,園區已開展包括電機工程在內的5個深港聯合人才培養項目,澳門旅游大學成為首個入駐園區的澳門高校。產教融合,精准幫扶。
園區的學生創業園裡,有人緊盯屏幕調試代碼,有人修改設計草圖,鍵盤敲擊聲與討論聲交織。“創業園不僅免費‘給場地’,還會耐心‘扶上路’,提供專業的政策扶持與技術指導,讓我們有了敢試敢拼的底氣。”深職大機電工程學院2025屆畢業生羅麗娜說。此前,羅麗娜和人工智能學院的3名同學組成合伙人團隊,希望開發一個多模態情感感知硬件系統,通過分析語音、文本、面部表情等多維度信息,推動人機交互向情感智能化方向發展。
深職大工業訓練中心(創新創業學院)教師陳文鍇介紹,創業園已孵化24期483個企業,每年新增約40個學生項目入駐孵化。不只是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需要何種人才,大灣區教育便交出何種答卷。
南方科技大學開設人工智能等新專業,課程設置與國際一流培養體系接軌,致力於培養具有全球視野和創新能力的AI人才﹔中山大學與華為合作開展“智能基座”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基地項目,通過“教室—實驗室—企業”三課堂貫通的新型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做真研究﹔暨南大學與香港大學簽署法學學科合作協議,正式建立學生交換機制,攜手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法律人才,標志兩校合作從基礎交流邁向戰略協同的階段。
“下一步,我們將加快建設世界一流大學集群,支持新建若干所新型研究型大學,支持港澳知名高校來粵設立校區或合作辦學,全面推行‘教授互聘、課程互修、學分互認、文憑互授’,並深化全過程創新鏈體制改革,推動高校科研成果在大灣區‘能落地、轉得快’。”廣東省委常委、省政府副省長張國智說。
伶仃洋畔,破浪先行。從跨校聯合培養筑牢人才根基,到協同攻克關鍵科研難題,再到產教融合打通創新鏈路,粵港澳教育合作成色十足,為三地人才搭建成長舞台,更為大灣區高質量發展提供智力支撐。
《 人民日報 》( 2025年09月08日 04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