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專業”為畢業生就業加分助力


據報道,面對一些社會需求相對不足的專業的畢業生,教育部正加快推進就業能力提升“雙千”計劃,推動全國范圍內開設1000個“微專業”(或專業課程群)和1000個職業能力培訓課程。在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專區,已遴選上線33個實用緊缺專業的一流課程以及應用技能型微專業的優質教學資源。
所謂微專業,是指高校在專業課程學習之外,圍繞某個特定領域、方向或素養,提煉並開設的一組課程。微專業早已不是高校零散的自選動作,如今已上升為整體性擴容的國家行動。目前,微專業以小學分、高聚焦的靈活特質,為不少畢業生就業加分助力。
微專業開設的意義遠不止如此。微專業以“積木式”的人才培養模式,重新定義了專業的內涵。它不再要求學生在一個固定賽道上跑完全程,而是允許他們在主賽道旁為自己設置若干“補給站”。例如,機械工程專業的學生,通過學習工業視覺檢測微專業,短期內就能掌握智能制造現場最緊缺的缺陷識別技能﹔市場營銷專業的學生,疊加AI數字營銷微專業訓練后,將獲得洞察用戶行為數據的能力……這種精准的“技能補丁”,正是解決學生就業難的關鍵密鑰。
微專業更深遠的意義還在於它將打破傳統高等教育“4年定終身”的線性模式。當一位工作5年的設計師重返校園修讀AIGC視覺設計微專業,車間班組長利用業余時間在線完成“工業物聯網應用”認証,教育便從人生某個階段的“一次性投資”,轉化為隨時可啟用的“能力加油站”。
微專業並非萬能靈藥,但它帶來的啟示值得我們深思:數智時代,教育必須擁有快速自我更新的能力。具體來說,企業新崗位需求出現3個月內,相關微專業就能完成論証開設﹔某項技術迭代后,課程模塊可快速重組。這種教育快速反應能力將成為未來高校競爭力的關鍵指標。
如何開足開好微專業?一方面,應以產業需求錨定課程內核,力避“新瓶裝舊酒”。微專業設置唯有與企業深度合作,讓課程內容緊跟技術迭代與崗位能力圖譜,方能產生實效。另一方面,應嘗試用“學分銀行”打通成長路徑,將靈活學分轉換機制與權威學習成果認証體系嵌入其中,將微專業學習成果轉化為標准化能力單元,支持微專業學分累積和跨校、跨省通兌。
此外,將校企協同貫穿教學全鏈,讓微專業真正成為聯通課堂與職場的“立交橋”。有高職院校開設智能網聯汽車微專業,企業工程師帶學生拆解最新車型電控系統,學校教授同步講解理論框架,結業作品直接用於產線升級﹔還有的高校跨境電商運營微專業由平台運營總監帶隊,學生分組運營真實店鋪,結業考核直接看銷售業績。“企業出題—雙師授課—實戰驗收”,這種閉環式的培養模式能夠鍛造出市場所需的人才。
(作者:羅志敏,系杭州師范大學中國創新創業教育研究院教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