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教師與AI同聽一堂課……


在上海市江灣初級中學的信息科技課堂上,一名教師正在圍繞“圖像識別”主題介紹機器學習的工作原理。學生們積極參與課堂體驗活動,小組探討熱烈而有趣。同學科的幾位教師手中拿著觀課量表,認真記錄著課堂學習活動的開展情況。同時,還有一位“AI觀課員”在雲端悄悄地記錄著這節課的課堂、教師、學生相關的微觀數據。
本次教研的觀察點,是學習活動設計的有效性,重點關注學習目標的達成度、學習活動的實施情況、學習活動開展中提問的有效性等。
同伴教師的觀課量表數據顯示,學生體驗機器學習的過程很熱鬧,每個學生都在積極參與,但是體驗之后,很多學生對於機器學習過程的理解和描述並不到位。教師提問之后,不少學生的回答不充分,多數由教師代為表達,還有很多次是教師自問自答。
AI課堂分析報告的課堂活動時長分布數據顯示,本堂課,教師講授時間接近29分鐘,師生互動時間2分鐘,個人任務2分鐘,小組活動6分鐘。生成的學習目標描述中沒有信息社會責任方面的表述,這一目標並沒有達成。根據報告中提煉總結的主要學習活動,對比備課時的教學設計,設計的學習活動基本落實到位。
結合同伴教師的觀課量表數據和AI分析報告的數據反饋,教師進行調整后再次進行教學實踐:在學習目標的信息社會責任方面增加了圖像識別中關於信息安全的討論交流﹔減少了自問自答的簡單提問,增加了推理性或解釋性問題和開放式問題的提問﹔圍繞機器學習的工作過程展開開放式的問題探討與交流,形成工作過程流程圖並進行分享……可以發現,學生的回答相應增多,學習活動中提問的有效性有所提升。
面對教育數字化轉型與新課改要求,傳統教研效率不高、教學評一致性不足及差異化教學難以落實等問題亟待破解。為此,上海市江灣初級中學積極探索以AI賦能教研,推動了課堂優化與育人方式變革。
在探索實踐中,學校以AI賦能的“精智教研”為核心,創新三方面實踐。一是“三個一”常態化教研模式,即一鍵無感錄課、一小時生成AI分析報告、一堂課多維度剖析,大幅提升教研效率﹔二是人機協同教研,AI與教師共同觀課,融合觀課量表與視頻分析技術,精准評估教學評一致性和學生素養培育效果,提供數據化改進依據﹔三是多元研究路徑並行,如“同課優構”“同課異構”“同師進階”,激發各階段教師參與教研,兼顧個性化與標准化發展。
2023年,學校作為區級教育綜合改革重點項目《信息技術賦能課堂觀察與評價的實踐研究》的領銜單位,帶領虹口區9所學校一起探索AI賦能“精智教研”的實踐路徑,在語文、數學、英語、道法、物理、化學、體育、美術等多門學科進行實踐探索,形成了系列教學課例。
在開展教研前,教研組會確定課堂觀察與評價研討的觀察點,比如學習目標的達成度、學習任務的適切性、學習評價的有效性、資源工具的針對性等。
教師在上課時開啟錄制視頻,就同時開啟了教學實錄。課后通過AI分析,上課教師就可以得到一份十幾頁的精准報告,從教師視角、學生視角,呈現課堂的微格化數據和科學分析。
前文曾提到的觀課量表,也是教研的重要工具。教研組會使用學校定制的觀課量表,根據課程教學要求的變化,在學科專家的指導下更新設計。量表中關注了學業質量標准,從學生學習的視角出發,關注學習目標的落實、學習進程中進階任務的設計以及相應的學習評價等。這張量表由授課教師填寫相應部分,觀課教師書寫改進建議。
將AI深度融入教研全流程,實現了智能輔助與經驗互補,使教師們能夠更加靈活地調整教學策略。這種結合了基於規准的聽評課量表和人工智能數據報告的教研方式,不僅為教師的教學提供了實証依據,也為“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創造了更多機會,推動了精准化、高效化的教學改革。
(作者:楊艷艷,系上海市江灣初級中學副校長,高級教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