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行走的思政課”越來越精彩


在經典音樂中,四川大學近千名師生與線上觀眾一同回顧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征程﹔西南交通大學,在“食光共享”師生午餐會上,師生暢談學業、生活中的挑戰和難題﹔選派教師走進中小學,吸納中小學教師擔任本校學生實踐導師,綿陽師范學院通過這種方式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
近年來,四川各地各學校不斷創新載體和形式,把思政教育“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巧妙融合起來,有效推動了學校思政教育內涵式發展。
創新教學方式
“真是身臨其境,我好像親自攀著鋼梯爬了一次懸崖村!”“‘親歷’這個村的脫貧之路,讓我深刻感受到,脫貧攻堅真是偉大的壯舉!”……在西南財經大學思政課虛擬仿真體驗教學中心,同學們摘下VR眼鏡,依然沉浸在課堂情境中。
“穿越到現場,角色式融入,情境中沉浸,故事裡共鳴。”西南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唐曉勇說,西南財大推動現代信息技術與思政課教學融合,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克服思政課教學過程缺乏實踐、學生參與度低等痛點。
據悉,該項目基於動作捕捉、表情捕捉、人機交互等手段,創設具有臨場感、沉浸感和交互性的教學情境,讓學生以“主體代入”的方式展開教學。
創新教學方式,改善教學效果,不少四川高校正積極探索。電子科技大學動態採集全校各管理部門共6億多條數據,通過對學生的興趣偏好、生活規律等進行大數據分析,對每位學生“精准畫像”,進而因材施教,切實解決“教育引導什麼,怎麼引導”的問題。西南科技大學組建“藝術思政”協會,以兼具藝術功底和藝術特長的名師為重要支撐,將思政元素准確、巧妙、深度融入藝術展演全過程。
突出學校特點
“我們用行動証明,螺絲釘的價值,在時代齒輪中從未褪色。”前不久,西南石油大學舉行“學思踐悟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講演大賽,2024級學生劉霖霏聲情並茂的演講,引起大家共鳴。
“我曾經以為工匠精神離我很遙遠,沒想到就在我們身邊。作為新時代大學生,我們不能僅僅讓致敬停留在此時此刻,更要將精神銘記心中,轉化為實際行動。”特等獎作品《匠心》參演者、2024級學生馬豪陽表示,將以實際行動接過先輩們手中的接力棒,在能源報國的征途裡,譜寫西南石大人的時代華章。
西南石油大學將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和能源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各環節,推動行業精神融入思政小課堂、井場大課堂、數字雲課堂等不同課堂形式,探索出一條辦好行業高校思政課的創新之路。
在四川,眾多高校突出學校特點,不斷提升思政教育內涵。成都理工大學全面推進思政課田野實踐教學改革,讓學生在一線實踐中觀察、思考,近六成畢業生選擇西部就業﹔西南醫科大學帶領學生開展“技能成才,強國有我”健康科普活動,惠及上萬名群眾……
調動社會資源
“攀枝花的未來是什麼?”
“是我們!”
前不久,一場別開生面的思政課在攀枝花中國三線建設博物館現場開講。攀枝花市關工委五老宣講團團長曹修源向來自多所學校的孩子們講述攀枝花波瀾壯闊的三線建設歲月,同學們聽得津津有味。
20世紀60年代,攀枝花因豐富的釩鈦磁鐵礦,成為三線建設重鎮。數十萬建設大軍匯聚於此,攻克用普通高爐冶煉釩鈦磁鐵礦的世界性難題,在不毛之地建起一座鋼城,為新中國工業化和現代化貢獻了重要力量。
博物館以豐富的展品和史料,生動展現了這段歷史。近年來,攀枝花以“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打造“行走的思政課”,“小小講解員”和“五老講解員”的搭配,為這堂思政課注入了新的活力。
據了解,攀枝花依托獨有資源,創新打造“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花兒為什麼這樣紅”“果兒為什麼這樣甜”等“行走的思政課”,3.7萬余名大中小學生邊走邊學。
如今,四川堅持開門辦思政課,注重調動各種社會資源,將“行走的思政課”講得越來越精彩。
(記者 李曉東 周洪雙)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