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四川師范大學:

以教育家精神為引領,加強教師教育學科專業建設

譚英雄 任平
2025年08月04日09:20 | 來源:人民網-教育頻道222
小字號

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近年來,四川師范大學以教育家精神為引領,著力構建教師教育人才培養新模式、搭建研究新平台、夯實改革發展新支撐、建設社會服務新高地和開創教育國際交流新局面,推動教師教育學科專業高質量發展。

構建人才培養新模式,培育新時代未來教育家

弘揚教育家精神,要注重理性的認知與非理性的情感、意志等因素辯証統一。四川師范大學以價值塑造為先,將教育家精神融入課程思政與專業教育,通過開設“吳玉章等川籍教育名家思想研究”“教育情懷與師德修養”等課程模塊,厚植教育報國情懷﹔同時,以能力鍛造為基,構建“U-G-S-S”(大學-政府-中小學-社會)協同育人共同體,推行“雙導師制”,強化沉浸式實踐教學,提升學生解決復雜教育問題的能力。

此外,四川師大以模式創新為要,探索建立“本碩博貫通”、“學科+教育學/心理學”雙學位、微專業認証等培養模式,實現跨學科知識融合與個性化發展﹔聚焦道德領導力、學科理解力、教育同理力和社會影響力特質,使師范生既具備扎根中國教育的文化自覺,又擁有面向未來教育的創新視野﹔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賦能教學實踐,打造智慧教室、虛擬教研室,培養新時代未來教育家。

搭建學術研究新平台,構建教師教育學科知識體系

弘揚教育家精神,要注重理論建構的認知理性與實踐轉化的技術理性辯証統一。四川師大通過聚焦真問題,進一步凝練特色方向、打造高端平台、創新研究范式、產出標志成果,提升教師教育學科專業的研究水平。

近年來,學校圍繞教育家精神的理論內涵與時代價值、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師能力模型、鄉村教育振興與教師發展、人工智能與教育變革、教師教育政策評估等前沿與重大問題,形成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研究方向集群﹔整合校內外資源建設“川籍教育家精神研究中心”、“四川省教師教育研究中心”、“智慧教育研究中心”,打造高端平台和智庫﹔“下沉”基礎教育一線,與縣市教育機構、中小學名師名校長工作室合作,建立跨院校、協同中小學組建攻關團隊﹔設立教師教育研究專項,支持重大重點課題聯合攻關,形成理論研究與實踐創新的雙向滋養格局,打造具有中國氣派、川師特色的教師教育理論體系和實踐模式。

夯實改革發展新支撐,保障教師教育體系建設質量

弘揚教育家精神,要將人才引育的主體建構與制度創新的生態重構相統一。在教師隊伍建設維度,四川師大通過實施“卓越教師教育者引育計劃”,引進領軍人才與培育中青年骨干雙軌並進,打造“雙師型”隊伍,同步建立將對基礎教育的服務能力和貢獻度作為導向的評價體系,激勵學科課程與教學論教師赴中小學挂職參與教改。

在資源配置優化方面,學校設立專項經費升級打造微格教室與智慧教育實訓中心,建設數字化教學資源庫、典型案例庫及教師-發展數據庫,強化實踐教學硬實力﹔在治理機制創新方面,成立教師教育工作委員會統籌頂層設計,賦予從事教師教育的相關學院人才培養自主權與資源調配權,優化學科建設動態監測與績效評估機制。

建設服務社會新高地,彰顯教師教育時代價值

弘揚教育家精神,要注重服務國家的戰略自覺與扎根區域的發展智慧辯証統一。四川師范大學構建“下沉賦能-輻射聯動-向上支撐”三位一體社會服務體系,實現學科價值與社會需求的共生演進。

在下沉賦能維度,四川師大為中小學一線教師和管理人員提供“職前培養-職后培訓-學歷提升”全鏈條服務﹔針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核心素養落地等關鍵問題,實施“名師領航工程”,遴選優秀骨干教師組建研修共同體,通過“示范課例研發-校本教研指導-教學問題會診”實現優質資源下沉﹔同步推進“鄉村教師支持計劃”,通過“走教+支教+網教”模式,在涼山等地區建立教師發展驛站,採用“訂單式送教+駐點幫扶+數字化研修”組合策略培訓鄉村教師,助推縣域學校課堂教學優良率提升。

在輻射聯動維度,學校建立“省域統籌-校地聯動-城鄉結對”三級對口支援機制,在涼山等地區設立教育振興實驗區,開發“智能教育雲平台”實現優質課程資源共享﹔開展“頂崗支教·置換研修”項目,選派師范生駐校支教,置換鄉村教師回爐深造。此外,在向上支撐維度,聯合地方政府實施“一校一策”薄弱校改造計劃,幫助鄉村學校構建特色課程體系。

開創國際交流新局面,拓展教師教育全球視野

弘揚教育家精神,要注重文明互鑒的價值共識與教育交流的實踐智慧辯証統一。四川師大依托5所孔子學院(課堂)與當地知名教育機構建立穩定合作關系,圍繞相關課題聯合在地化開展研究項目,產出高質量的合作成果﹔設立專項資金,通過“師行萬裡”等項目支持優秀師生赴境外頂尖院校訪學研修,舉辦有影響力的教師教育國際學術會議。

同時,學校積極參與國際教師教育標准、教師資格認証體系的研究與對話,探索課程互認、學分互換機制,推動中國特色的教師教育模式、教育家精神內涵“走出去”﹔開發融合國際前沿理念與中國教育智慧的國際化課程,設計“熊貓課程”體系,將川劇、蜀繡等巴蜀文化元素融入教學方案,吸引優秀國際學生來川攻讀教師教育學位或參加培訓項目,培養知華、友華的國際教育工作者。

(供稿:四川師范大學發展規劃與學科建設處,文/譚英雄、任平)

(責編:李依環、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