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美國沉浸式中文學校創始人吳憲——

在美東探索中文教育(僑界關注)

本報記者 楊 寧
2025年08月04日08:3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222
小字號

  二〇二四年,吳憲(左)在北京參加世界中文大會。
  受訪者供圖

  吳憲,美國南卡羅來納大學教授,東點中文公立特許學校創始人,一生深耕數學與教育。“要做,就要做到最好。”這句話貫穿了他從江蘇常熟走到哈佛大學的漫長旅程,也貫穿了他在教學、科研、文化推廣等領域的持久堅持。

  

  赴美求學

  吳憲出生於江蘇常熟,15歲時隨父母回到老家,學習鐘表技術謀生。一次支農勞動中,他不慎左手重傷,隻得在家休養,然而這段“被迫空閑”的日子,卻激發了他新的興趣。他開始研究無線電,組裝收音機,甚至挑戰電視機組裝。

  憑借圖紙與自學,他在兩個月內成功組裝了一台黑白電視機,引來鄰裡圍觀,這成為他后來在學術之路上不斷鑽研的前奏。

  除了實踐能力,吳憲自小對數學情有獨鐘。課堂之外,他經常主動找來難題和書籍挑戰自己,尤其迷戀三次、四次方程,敬仰數學家華羅庚。“每當解出一道難題,心裡就無比歡喜。”這種純粹的興趣,最終將他引向更高的平台。

  1977年恢復高考,他順利考入清華大學基礎課數學師資班。在等待錄取結果時,他曾幾度徹夜難眠,直到通知書到手才徹底安心。

  在清華期間,他獲得參加數學大師陳省身與美國數學家格裡菲斯在北大和中國科學院聯合講學的機會,主講內容為“微分幾何”。清華選派了4名本科生參加,吳憲就是其中之一,他在兩輪考核中皆獲第一名,獲得格裡菲斯教授青睞,推薦到哈佛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當時我們全家人都不知道留學是怎樣的,但是家裡人都特別支持我,覺得這是個好機會。”吳憲說。1981年10月,吳憲前往美國哈佛大學數學系讀書,專攻“代數幾何”專業,享受獎學金待遇。

  初到異國他鄉,文化與語言的差異帶來不小挑戰,但他很快適應下來,沉浸於數學世界,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學子交流探討。在哈佛,他不僅提升了學術能力,也拓寬了視野。“我的同學們都很出色,能與他們探討問題,本身就是一種學習。”他說。

  1986年,吳憲獲哈佛大學數學博士學位,后轉往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從事博士后研究。此后,吳憲進入南卡大學任教,並於1994年獲評終身教授。

  盡管定居美國多年,吳憲始終未曾忘記故土。他曾擔任哥倫比亞市華人協會會長,創辦了當地的第一所華人周末中文學校,也長期關注常熟的發展,為家鄉牽線搭橋。在參加社會工作的過程中,他逐漸萌生了開辦中文學校向美國主流社會推廣中文教育與中華文化的想法。

  開辦學校

  在擔任哥倫比亞市華人協會會長期間,吳憲始終致力於搭建中美文化交流的橋梁。2008年汶川大地震發生后,他們在美國舉辦募捐演出,並邀請國內劇團來美上演歌劇《劉三姐》。這場演出共募集到3萬美元善款,收入全部捐給災區。

  吳憲說:“這既是為災區籌款,也讓美國觀眾看到了中國傳統藝術的魅力。”這次經歷促使他思考:是否能在美國長期推動中華文化教育,形成更持續的影響。

  一次春節舞龍活動中,吳憲與當時南卡州特許學校學監聊天,對方主動提出願為他創辦中文學校提供政府資金支持。這一提議讓吳憲看到了新的可能,他很快組建團隊著手准備申辦資料。“那時我們對特許學校的機制幾乎一無所知,只能一邊查資料一邊摸索。”他回憶道。申請材料反復打磨,終於通過審批,東點學校開始籌建。

  學校創辦初期步履維艱——沒有合適的校舍,師資難招,招生也不理想。“我當時就想,如果這次失敗了,以后就沒有申報的機會了,所以這次一定要做好。”吳憲說。他帶領團隊堅持推進,頂住重重壓力。關鍵時刻,中國國家漢辦和中國建筑公司提供了實質支持,派出教師參與教學,幫助學校渡過最初的難關。

  東點學校開辦第一年,隻招收到88名學生,設有學前班、幼兒園及小學一、二年級,中文、數學、科學、音樂、體育、藝術等課程以中文授課。家長起初猶豫觀望,但隨著教學效果逐步顯現,學校第二年參加全州統考,以A+的優異成績表現,很快有了口碑。

  招生人數迅速增長,教學逐步走上正軌。如今,東點學校已有800余名在校生,還在美國農業部的支持下新建了3000萬美元的校舍,是當地有影響力的特許學校之一。吳憲坦言,這一路走來並不容易,“我們當時經驗有限,靠的就是不斷摸索和不輕言放棄。”

  在他看來,創辦中文學校不僅是為了傳授語言,更是希望美國的年輕一代能真正了解中國並喜歡上中華文化。教育這件事沒有立竿見影的成果,但他願意為此投入時間和精力,讓這項工作真正扎根。

  教學延展

  創辦東點學校的實踐經驗,為吳憲后續的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后來,他又陸續申辦了三所中文沉浸式特許學校:位於北卡夏洛特市的東航書院、南卡格林維爾的東聯學校以及南卡查爾斯頓的東華學校。

  在這些學校的課程設計中,吳憲始終堅持“沉浸式中文教育”理念。在正式開課前,他通常會組織全體教師進行為期三天的集中培訓,重點學習教學方法與課堂組織。“學術、語言、文化是沉浸式教學的三要素,三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吳憲說,“我們在實際教學中盡可能還原語言環境,希望讓學生在中文世界中自然習得知識。”

  相比語言技巧的訓練,文化的傳遞更為潛移默化。因此,在日常教學之外,各校還圍繞中國節日設計活動,從春節、端午到中秋,通過包餃子、寫春聯、舞獅舞龍等體驗,讓孩子們在“玩”中學習、在場景中建立文化記憶。

  除此之外,東航書院還開設了乒乓球、中國舞和武術課程,在體育與藝術中自然融入文化表達。這些課程不僅受到學生歡迎,也逐漸成為學校的特色項目。

  2021年,夏洛特漢語中心正式成立,吳憲擔任主任。該漢語中心由東航書院聯合山西大學、中國語合中心共同創辦,致力於海外漢語推廣與中美文化交流,不僅為多所學校提供教學支持,也為本地社區提供中文課程與文化資源。

  2024年6月,華僑圖書館美國夏洛特亞洲圖書漂流站正式揭牌。吳憲通過漢語中心牽線搭橋,為漂流站捐贈總價值超過15萬元人民幣的中文圖書,並承諾未來將持續更新圖書資源。

  雖然如今創辦學校已有成熟經驗,但面對日益激烈的教育市場競爭,挑戰依舊存在。辦學資金、師資儲備、課程創新,每一項都需要持續投入與調整。吳憲並未因此感到悲觀,反而感受到更多支持的力量。

  “現在有越來越多的人願意投身中文教育。”他說,“不少華人教師能力出色,也有很多留學生畢業后選擇留下來任教,他們了解本地文化,又能帶來新的視角,這對於教學非常重要。”

  在吳憲看來,語言的傳播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場持久而深遠的文化接力。他所做的,不只是創辦幾所學校,而是在異國土地上播下一粒種子,也種下對東方文化的理解與尊重。

(責編:郝孟佳、李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