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張小麥抗條鏽病基因圖譜繪制成功
2025年07月24日08:44 | 來源:科技日報
222


記者從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獲悉,該校研究團隊聯合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等單位,面對小麥條鏽病菌不斷變異的世界性難題,成功繪制全球首張小麥抗條鏽病基因全景圖譜,從全球尺度構建小麥條鏽病“綜合抗源”核心資源庫。這項為小麥育種提供“基因導航”的突破性研究,標志著我國在小麥病害防控基礎研究領域取得引領性突破。相關研究成果23日發表在國際期刊《自然·遺傳學》上。
小麥條鏽病素有“小麥癌症”之稱,其病原菌平均每5年產生一個新優勢小種,導致全球小麥年減產約10%。“這項研究首次系統揭示了抗病基因與病原菌流行演化的百年互作規律。”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植物免疫研究團隊教授康振生表示。
研究團隊歷時5年,通過對近4.7萬份田間數據的深度挖掘,構建了涵蓋2191份全球小麥種質的“綜合抗源”核心資源庫。以此為基礎,團隊首次繪制出覆蓋431個遺傳位點的小麥基因組抗條鏽病基因全景圖,清晰展現出抗性基因在全球麥區的時空分布特征。
在篩選后的559個與抗條鏽病相關的候選基因中,研究團隊成功驗証了3個突破性抗條鏽病基因的應用價值。其中,Yr5x基因對當前流行的新型強毒菌株表現出顯著抗性﹔Yr6/Pm1基因首次實現條鏽病與白粉病的雙重防控,揭示了作物廣譜抗病的新機制﹔尤為重要的是,YrKB基因在抵御條鏽病和葉鏽病的同時,首次實現了抗病性與產量的協同提升。
“這張圖譜破解了困擾學界百年的抗病基因布局難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韓德俊表示,研究發現的抗條鏽病基因組合,有望將小麥品種的抗病壽命從當前的3—5年,延長至10年以上。目前攜帶新基因的育種材料已在多個主產區開展田間試驗,為減少農藥使用、保障糧食安全提供科技支撐。(記者王禹涵 通訊員侯國超)
(責編:李依環、孫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推薦閱讀
打開客戶端體驗更多服務
打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