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智賦能思政課建設


當前,高校積極探索推進數智育人,運用人工智能技術創新思政課程教學已漸成風潮。有的高校創建數字思政課教師形象,拓展“主課堂+雲課堂+實踐課堂”多維思政育人矩陣﹔有的上線“四史”教育虛擬仿真課程,師生戴著VR眼鏡即可重“走”長征路。善用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實現信息內容、技術應用的共融互通,為思政課建設打開了新空間。
近年來,生成式人工智能快速崛起,帶來新的技術、能力、認知和思維,讓人們的生活跑步進入“數智化生存時代”。數智化對知識獲取方式、教育方式有著深刻影響,數智賦能教育趨勢顯著。以數智化推動思政小課堂、社會大課堂、網絡新課堂融合,有助於營造網絡育人新生態,也是更好實現立德樹人目標的必然要求。
數智時代的萬物互聯屬性改變了傳統教育的時間和空間界限。移動互聯網技術具有“隨身而動”和“隨時在線”兩大特性,方便通過在線連接獲取資源。數智時代的大學生群體已習慣通過在線連接獲取和使用幾乎所有資源。學生生活從現實世界延伸到數字世界,通過數智技術與現實世界相互連接、深度互動、融為一體,數智化時空的改變,意味著要構建全方位覆蓋、全天候延伸、多領域拓展的網絡思政教育新格局。
數智賦能的本質是技術與業務深度融合的運行方式。在思政教育場景中,通過數智技術進行數字化、智能化改造和創新,將教育世界的現實邏輯和數智世界的底層邏輯對接,幫助思政教育實現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升級,進行思政教育的系統重塑和結構再造,實現資源拓展、體驗優化和效率提升。
數智技術賦能下,內容生產從學徒式、經驗化、單線性變為爆發式、快速化、多線性,大幅降低了內容生產成本,明顯提升了效率,內容呈現形式更具科技感、創意性和趣味性。在數智技術面前,人人都能成為內容生產者。各種智能生成軟件讓內容生產變得簡單易得,以往隻有資深人士和專業團隊才能做到的事,如今貌似一個人就能完成。在人機協同的混合智能生產范式下,思政教育工作者更需要從內容生產者化身為內容架構師,主動擁抱數智技術,做到守正創新。
數智技術可以對學生的學習習慣、興趣愛好等進行採集和分析,分析結果反過來成為提升第一課堂的抓手,教師可利用學情分析有的放矢地設計教育內容,再對教育內容進行個性化推送。教學樣態上,AI數字人、直播技術的創新嘗試使得教育場景更加形象生動,增強現實(AR)、虛擬現實(VR)、混合現實(XR)等技術的應用,讓創造全景式、沉浸式的學習體驗成為可能。從課堂結構來看,數智技術廣泛應用於在線學習、實時調研、移動研討等課堂方式,涌現出智慧課堂、網絡虛擬教室、虛擬實驗室、虛擬仿真課程、虛擬教研室等多樣化形式。數字共享平台將教學經驗轉化為可復制的數智資產,助力構建起豐富的知識理論庫、教學資源庫、實踐資料庫。
數智時代技術加速迭代,這對思政教師的持續學習能力是一個挑戰。思政課教師須強化學習意識,增強對數智技術動態的敏感度,提升數智素養和創新能力,如此方能更從容地應對人才培養需求,不斷開拓新時代網絡思政建設新局面。
(作者:王艷,系江蘇第二師范學院副教授、江蘇省教育現代化研究院研究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