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經典“重生”(創作談)
——談音樂劇《夜幕下的哈爾濱》


音樂劇《夜幕下的哈爾濱》正在全國巡演。“為什麼要重排《夜幕下的哈爾濱》?”這是我們被問到最多的問題。1982年這部小說首次出版,隨后小說連播讓“王一民”“玉旨一郎”等角色成為一代人的記憶。我們在創作之初就達成了共識:經典的生命力不在於“復刻”,而在於“重生”。這是挑戰,也是創作的起點。
我們先后3次赴哈爾濱實地採風,那些生動的故事、人物、場景、旋律、細節深深感染了每一位創演人員,收獲和感動都被融入舞台呈現。
首赴冰城,尋找創作坐標。2024年初夏,我們第一次站在哈爾濱的街頭,手裡攥著陳玙先生那本泛黃的《夜幕下的哈爾濱》。在中央大街的老建筑裡,我們觸摸那些帶著西式雕花的木窗櫺,想象當年地下黨在這裡傳遞情報的緊張﹔在哈爾濱市檔案館,我們與泛黃的老照片中穿中山裝的中國學生和身著華服的外國人“擦肩而過”,這種“中西交匯”的城市氣質,讓原著中的場景有了畫面感。這次採風之后,我們將71萬字原著提煉出“青春、理想、信仰、熱血”作為作品的主基調,並迅速展開創作。
再訪冰城,深挖精神根脈。經歷了半年多的前期創作,處於創作瓶頸期的我們決定春節前再訪哈爾濱,將採風焦點轉向“人”的故事。在哈爾濱第一中學(劇中角色王一民任教原型學校)校史館,編劇楊碩發現樓梯間牆上一枚學生貼的紅星貼紙。站在老江橋(現在的濱洲鐵路橋)上,夕陽把鐵橋的輪廓染成橙色,橋下的冰面反射著碎金般的光,鐘浩導演慨嘆:“哈爾濱,真是一座冰與火的城市”,歌曲《茫茫夜》主旋律的靈感就源於那一刻。
三赴冰城,尋找共情共鳴,力求讓角色立起來。2025年3月即將排練,主創和全體演員再一次趕赴哈爾濱。在偽滿警察廳舊址的地下室,看到陰森的環境、冰冷的刑具、殘酷的影像,大家的心情被悲憤填滿。作曲家在返程的飛機上寫出了《我注定孤單》的主旋律。
舞台藝術作品是連接歷史與當代審美的橋梁。在劇本上,我們深入提煉故事情節、設置戲劇沖突、挖掘人物情感、反復打磨修改﹔在舞美上,我們使用三組同心圓旋轉舞台,配合有視覺沖擊力的多媒體、燈光,展現哈爾濱“冰與火”的城市氣質,讓舞台成為隱形的敘事者﹔在服裝造型上,從頭飾到衣褲再到鞋襪等都有實際的歷史依據﹔在道具設計上,大到鐵橋車站、小到口哨戒指,都追求歷史真實。
當《茫茫夜》的旋律在不同城市響起,當哈爾濱的“雪”落進更多人心裡,我們期待它贏得的不僅是關於信仰的堅定、關於青春的共鳴,更是人們對腳下土地最深沉的愛。這,就是我們為這部劇傾注心力的全部意義。
(作者為音樂劇《夜幕下的哈爾濱》制作人)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24日 20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