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遺珠”,煙火鄉愁——
解碼廣東高考題裡的蘇州小島


![]() |
蘇州太湖國家濕地公園。 |
2300多平方公裡的太湖水域,七成在江蘇蘇州。蘇州有太湖島嶼約50座,0.38平方公裡的葉山島是其中之一。
無人機視角俯瞰太湖一隅,葉山島悠然浮現,形如一團荷葉,搖曳在萬頃碧波之中。
三山夾兩灣,小島地勢北高南低,徐灣、西灣兩個古村落臨水而居。南宋先民曾在此墾耕筑村,繁衍生息,至清代已有“居民百余家,以桑麻花果為業”。
2025年6月,這座小島出現在廣東省高考地理試題中,引發全網關注。蘇州數十年修山理水的治理成果,也被揭開一角。
盛夏時節,漫步環島親水步道,紫色野花迎風搖擺,粉牆黛瓦的傳統民居錯落有致地掩映在綠蔭下,山坡上的果林傳來陣陣清香。
眺望太湖,憶起往昔,77歲的原葉山村村支書金敘法頗為感慨:“葉山島四面環水,交通閉塞,台風頻發。”20世紀80年代,島上村民多以桑蠶、茶葉為生,唯一的棉被廠因交通不暢連年虧損。
“浮”在水上的古村落坐擁綠水青山,卻換不來“真金白銀”,外出打工成了村民們唯一的選擇。
1994年,太湖大橋建成通車,葉山島成為往來蘇州市區和西山島的必經之地,這條路也將葉山島一分為二。
1997年,43戶西半島村民通過土地置換方式,在小島東部集體開發了公寓樓。村裡人過上了城裡人的生活,西半島也從生產生活空間轉為生態空間。
村民上了樓,但傳統生活方式沒改變。集體搬遷后,西半島的老宅子逐漸成了村民的養殖場。蘇州市吳中區香山街道長沙社區黨總支副書記徐宏寅一度十分苦惱,“開墾種菜,雞鴨成群,臭氣熏天,岸邊全是垃圾”。
生產、生活、生態空間有劃分但功能不協調,讓葉山島古村落日漸傾頹。其實,從搬遷之日起,葉山島“三生協調”的破局之路從未停歇。為激活經濟發展,當地曾試圖引入文旅產業對古村進行開發,然而受限於規劃,項目始終難以落地。
“葉山島位於太湖風景名勝區的核心區域,這裡每一寸土地都有規劃束縛,一磚一瓦都不能輕易動。”徐宏寅說。
20世紀90年代以來,蘇州市逐步推動古鎮古村保護體系化,包括葉山島在內,太湖裡的島嶼紛紛在筑牢綠色底線的同時,努力尋找本地特色發展路徑。
葉山島的新轉機在2023年萌發。作為土生土長的徐灣人和吳中區人大代表,徐宏寅調研整合各方建言,在當年的吳中區兩會召開期間提交了《關於對香山街道葉山徐灣古村落進行保護性開發的建議》。
2023年5月,蘇州園林集團和吳中區政府合作,啟動葉山島生態修復和古村落保護利用工程。
“葉山島古村落修繕保護工程遵循‘修舊如舊’的原則,注重建筑樣式和傳統工藝的原真,採用‘香山幫’非遺建筑技藝,對43處老屋逐一進行修繕。”蘇州園林集團葉山島項目公司副總經理王昕說,施工團隊對房屋、道路、古井、古木等遺存挨個測定,斑駁的白牆、古舊的木梁,皆被小心留存。
今年7月13日,葉山島西半島重新開放。
桑蠶房飄著咖啡香,小賣部煥新為民宿。“43處民居,43種體驗。我們不是復制模板,而是力爭讓每一棟老宅都有自己的特色。”民宿運營負責人龐潔說。
很多村民成了參與者。有人管護濕地,有人種植果樹,有人做起講解員。剛畢業的00后金燕,在“老家”的民宿中開啟新職業,成為一名民宿管家,“每次推開22號樓的大門,感覺像又一次回到了家”。
葉山島古村炊煙再起,燈火更勝往昔。
(據新華社電 記者毛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