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學:舞台演繹“機械醫生”傳奇


不久前,在陝西西安的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的舞台上,原創話劇《屈梁生——給機器看病的醫生》在聚光燈下徐徐展開。
這部由西安交通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師生歷時兩年打磨的作品,以中國工程院院士、機械故障診斷學奠基人屈梁生的真實故事為藍本。該劇不僅是對老一輩科學家精神的深情致敬,更成為高校將思政教育融入藝術實踐、用榜樣力量鑄魂育人的生動寫照。
話劇以西遷精神為底色,聚焦屈梁生突破國外技術封鎖的歷程。20世紀80年代,屈梁生首創全息譜理論,將多傳感器振動信號集成為“機械心電圖”,使我國大機組故障確診率從不足50%躍升至90%,相關成果兩次列入國家重點推廣項目,徹底打破了國外壟斷。劇中特別還原了其在瀘天化工廠使用全息譜技術,解決機械故障難題的場景:“我們中國人,要有自己的本領和信心。”引發觀眾強烈共鳴。“屈先生在病中仍堅持修改論文的場景,讓我看到了什麼是科研人的堅守。”學生王嚴筱觀演后說。
而幕后的創排故事,同樣鐫刻著傳承的力量。機械學院黨委副書記張敏帶領師生創作團隊走訪20余位屈梁生的弟子,整理10萬余字素材,復刻其用過的檢修工具、實驗室場景,力求真實還原歷史細節。
飾演中年屈梁生的馬小龍是院士的再傳弟子:“導師常講,當年先生為驗証數據在機房守三天三夜,這種精神讓我們在舞台上不敢有絲毫懈怠。”學生演員丁文惠飾演弟子沈玉琪,她從屈梁生給學生的書信中感悟育人情懷:“他連實驗報告的標點符號都仔細修改,這種嚴謹正是‘大先生’的育人底色。”
演出的時空選擇,也暗藏著育人匠心。在2024年本科生畢業典禮上,話劇以“最后一課”呈現,當演員將刻有“精勤求學”的檢修工具模型遞給畢業生時,全場響起“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去”的集體宣誓。
當白發校友與青年學子共觀演出時,劇中“瀘天化工廠故障診斷”的情節引發老校友共鳴:“這讓我想起和導師一起在車間啃窩頭的日子,一起攻克技術難題的歲月,他教會我們的不僅是技術,更是科研人的擔當。”正是這種跨越代際的情感聯結,讓話劇超越了演出的范疇,成為機械人精神譜系的活態傳承。
“話劇不是簡單的演出,而是讓科學家精神可見、可感、可踐行的載體。”機械學院黨委書記張俊斌表示,學院以話劇為載體,將屈梁生“嚴謹治學、愛國奉獻”的精神轉化為戲劇語言,觀演后組織“科學家精神與青年使命”系列研討會,推動精神內涵與育人實踐深度融合。這種“專業教育+藝術敘事+實踐創新”的模式,也成為學院探索的特色思政育人路徑。
以屈梁生院士故事為藍本的原創話劇是西安交大“大先生”系列話劇中的一部。4年來,西安交大已打磨出以錢學森、侯宗濂、陳學俊等17位交大“大先生”為原型的19部舞台短劇,自2022年演出至今,參演人數超3000人,線上線下共展演40余場,曾受邀赴京參與慶祝全國科技工作者日主場活動暨全國創新爭先獎表彰大會演出,並在2025年4月赴中國澳門亮相第十屆粵港澳大灣區高校戲劇節。
此外,西安交大“大先生”系列話劇每年都會在開學季、畢業季、科技工作者日等重要時間節點進行展演,通過講述“大先生”們投身科學救國、科研報國、科教興國、科技強國的故事,生動詮釋科學家精神內涵,展現交大人“聽黨指揮跟黨走,與黨和國家、與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家國情懷。
(記者 張哲浩 李潔 通訊員 雷楊浩 崔可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