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鎖定前沿需求,以青春之力勇攀高峰

2025年07月15日08:39 | 來源:光明日報222
小字號

原標題:鎖定前沿需求,以青春之力勇攀高峰

論文,要書寫在祖國廣袤的大地上,才是“真學問”﹔青春,要扎根於“人民需要”的泥土中,才更有厚度。

放眼應用研究領域,在一個個重點實驗室裡、一輪輪科研組會上、一台台研發設備前,總有青年專注的目光、求索的身影。他們,有的通過一次次歷練完成從“科研小白”到“技術達人”的成長嬗變,有的在愈挫愈勇的執著探索中砥礪著攻克“卡脖子”難題的初心,有的在同前輩、同仁、弟子的思維碰撞、通力合作中踐行著團隊共同的使命……

本期,讓我們聆聽三位一線青年科研工作者的講述,共同見証他們“科研報國”的信念與“青春無悔”的誓言。

在“峰回路轉”中體驗科研之樂

講述人:天津大學化工學院教授 陳賽

在我們的生活中,化工產品可以說是每個人“日用而不覺”的存在,而化工正是我的研究領域。如果有人問:你們團隊具體研究啥?我會告訴他這幾個關鍵詞:智慧化工、低碳化工、新能源與氫能、芯片制造化工和資源循環化工。

年輕,是我們團隊最核心的關鍵詞。在鞏金龍老師的帶領下,有志於此的青年教師、博士后、碩博士生、本博貫通學生匯聚在一起,組成了一支平均年齡不到35歲的青年科技團隊。基於人工智能與大數據技術,我們開發出計算化學新方法,通過機器學習與高通量篩選,設計了新型催化劑和工藝,應用於烷烴脫氫等重要化工催化過程﹔面對“雙碳”目標,我們瞄准光電催化水分解制氫、電催化二氧化碳還原制液體燃料等新能源前沿領域,在過程模擬指導與反應工程研究中,推進新能源技術產業化落地﹔面對芯片與半導體產業亟待解決的“卡脖子”關鍵技術難題,我們創新薄膜技術,打破國外封鎖壁壘……

工業催化劑可以說是工業反應的“神奇魔法師”,在它的“魔棒”下,可以顯著降低反應的“魔法門檻”,在生產實際中作用巨大。

團隊是怎麼盯上氧化鈦—鎳復合催化劑的?回憶起來真像是一場“誤打誤撞”又“峰回路轉”的冒險。研究初期,我們通過對現有的Pt(鉑)系和Cr(鉻)系催化劑、有類似性質的過渡態金屬及其氧化物的了解,堅信“利用環境友好的氧化物與廉價金屬之間的電子作用促進催化過程”這件事是可行的,於是充滿信心地開始了嘗試。然而始料未及的是,我們嘗試了那麼多金屬和氧化物的組合,都以失敗告終,團隊的士氣也跌到了谷底。一天傍晚,團隊成員小徐翻著文獻,突然一拍大腿:“鈦在地殼裡儲量排前十,鎳雖然不算便宜但價格也比鉑‘親民’得多,說不定它們湊一起能行!”當時大部分團隊成員都覺得這是個“瘋狂的想法”,但大家還是決定大膽試一回。於是,我們行動起來,有人負責催化劑的精細制備,有人負責性能測試,有人對性能優異的催化劑進行微觀結構的探索,有人運用計算機模擬預測性能……沒想到,還真把這件事干成了!經過精細設計和調控,最終團隊研發的復合催化劑性能優於大多數已報道的氧化物基催化劑,與貴金屬Pt(鉑)基催化劑相當。

嚴肅活潑、互動高效,這正是我們團隊的科研氛圍。“年齡差”並沒有造成交流的拘束。如果團隊成員在做實驗時遇到疑難問題,可以隨時請教老師,爭取第一時間在現場解決。老師也會時常與大家一起吃飯、打球,聊聊生活近況、科研上的進展和困惑等。

在團隊裡,“科研小白”成長為“技術大牛”順暢多了!“科研小白”進組,有新生手冊、新生茶話會和方向互選會,還有文獻調研、實驗室安全、物資採購等多方面的培訓。大家可以在師兄師姐的啟發下,結合個人特長和興趣完成課題選擇。借助《天津大學學報(英文版)》提供的交流平台,我們可以近距離接觸領域“大牛”、走近學術前沿,可以深入參加課題組的研發項目、校企合作項目,還可以聆聽知名企業高級HR、課題組的優秀畢業生現身說法分享經驗,這些都加深了我們對領域重要基礎問題和產業技術問題的認識,為科研打下堅實基礎。我想,在這些精神養料滋養下,我們既要腳踏實地,也要“仰望星空”,在探索中不斷攀登科研高峰,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貢獻力量。

(記者周世祥採訪整理)

扎根風區,守護鋼鐵動脈

講述人:中南大學軌道交通空氣動力與碰撞安全技術創新團隊博士生 高鴻瑞

12級颶風是什麼樣?有人曾用兒歌裡的“海浪滔天鬧龍宮”來形容。然而,在新疆鐵路風區,最高風速達到64m/s,是颶風的兩倍,列車穿行其中,安全風險如影隨形。我所在的中南大學軌道交通空氣動力與碰撞安全技術創新團隊,正是一支“與大風打交道”的隊伍。攻讀碩博六年間,我和團隊成員扎根風區,並肩作戰,直面“風魔”,共同守護鋼鐵動脈暢通。

2019年8月,我初到新疆風區,大風就給了我一個“下馬威”。我清晰地記得,試驗列車因大風致使弓網接觸失效,被困在數十米高橋上,車外狂風嘶吼,車廂劇烈搖晃。面對險情,團隊前輩們毫不慌張,而是冷靜分析影響行車安全的因素。這一幕讓我深受感染,我在心中默默立誓:“我也要扎根風區,用科研成果保障行車安全!”

六年來,我跟隨團隊踏遍了百裡無人風區的茫茫戈壁,參與實車試驗與現場踏勘近30次,多次在極端天氣下奮戰至次日凌晨,甚至24小時連軸工作。為了解決試驗中設備安裝周期長、數據獲取滯后的問題,我與團隊成員一道開發了設備快速自檢及數據實時測算軟件,首創列車氣動—動力學性能協同測試方法。當我得知成果被應用於復興號大風安全評估的那一刻,戈壁灘的風沙仿佛都帶著甜味。

隨著試驗的深入,我意識到,更嚴峻的挑戰在等著我們:我國幅員遼闊,鐵路面臨山地、高原、沿海等不同地形的復雜風況,有限次試驗難以提煉普適性規律——構建理論風模型迫在眉睫!當時僅有歐洲擁有鐵路風模型,於是,我在團隊老師們帶領下埋頭分析全國多地風速數據,精研歐洲標准,努力構建中國自己的模型。那些公式如天書般晦澀,我逼自己逐字推敲,反復驗算,筆記本上密密麻麻全是推導痕跡。直到2023年3月的一個深夜,當不知第多少次推演某組方程時,我突然領悟了風模型的底層邏輯,那種豁然開朗的狂喜,至今想起仍心跳加速。依托構建出的極端風/隨機風模型,團隊制定出我國首部鐵路大風評估標准,這也讓我真正體會到核心技術牢牢握在自己手中的重要性。

然而,更大的困難很快接踵而至:鐵路大風預警指令及時發出與終止關乎列車運行安全,其關鍵參數設定在全球都屬空白。我們決心攻堅克難。剛拿到課題時,我毫無頭緒,像盲人摸象般嘗試了各種方法,但屢試屢敗。最迷茫時,我在筆記本上寫下“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自勉。為尋找突破口,我向團隊老師尋求幫助,積極與新加坡國立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東南大學學者研討交流。歷經兩年半、十余次方案迭代,終於構建了鐵路大風預警關鍵參數決策系統,推動參數設定從“經驗主義”邁向“機理驅動”。試驗與理論的雙重突破,讓團隊研發的防風技術落地生花:新疆風區停輪時間減少82%,限速時間降低86%。當得知我們的成果順利投用,復興號得以駛入南疆,中歐班列穿行無阻時,900多個日夜的辛勞頓時化作熱淚——原來,科研人最大的幸福,是看見知識守護了真實的生活。

從高橋驚魂到戈壁堅守,從面對歐洲標准的無力感到參與制定中國標准的自豪感,從理論研究的絕望到系統落地的淚光,六個春秋裡,每一步掙扎與突破,都讓我更堅信:科研報國從來不只是宏大的口號,而是在無數個提燈前行的黑夜中尋得光明的行動!

在科研過程中,我有幸入選中國科協首批青年人才托舉工程博士生專項計劃,這是榮譽,更是鞭策。未來,我將繼續依托團隊力量,立足國家戰略需求,以更堅實的成果守護每一列火車安抵遠方。

(記者唐芊爾、龍軍採訪整理)

當天然牙釉質遇上中國“新解法”

講述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化學學院教授 趙赫威

北航化學學院的實驗樓裡,每天晚上都燈火通明。燈光之下,是師生們在儀器設備前開展科研攻關的身影。在這裡,有價值數千萬元的球差透射電鏡等重大設備,有多學科平台支撐﹔在這裡,有北航創新體系和平台的托舉,“大平台集聚資源、大團隊攻堅克難、大項目牽引創新、大貢獻服務國家”的“四大模式”,助力團隊打通“基礎研究—應用開發—產業轉化”路徑,構建起科技創新與人才培養的良性循環,成為新時代高校服務國家戰略的“好樣板”。

2016年,還在讀博士的我在某次去口腔醫院看病時了解到,國內臨床使用的高端氧化鋯牙冠90%依賴進口,單顆價格高達2萬至3萬元,患者長期面臨“看牙難、治牙貴”的醫療困境。當時我就想,國外的高端牙冠優勢在於力學性能,而我就是研究材料力學性能優化的,如果能克服力學性能關,研制出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型牙修復材料來代替昂貴的進口牙冠,將會讓多少患者受益!

同年,美國密歇根大學學者在《自然》雜志上發表了一篇介紹牙釉質性能優勢以及初步實現對其仿生的論文,讓我進一步看到了國外在新型牙修復材料研究方面的前瞻性以及豐富積累。我更堅定了信心,要攻克這一難題,研制新一代仿生牙修復材料。

確立了研究目標,問題很快隨之而來:傳統材料強度與韌性難以兼得,怎麼辦?我們從天然牙釉質多級結構中獲取靈感,力圖合成與天然牙一樣的材料,既提升材料的力學性能,也與天然健康牙齒相匹配。歷經五年不懈探索,團隊終於突破仿生材料界面優化原理,成功制備出結構與天然牙釉質最相近的仿生牙釉質材料,部分力學性能甚至超越天然牙釉質。此研究成果在2022年的《科學》雜志發表,被國際同行譽為“牙科材料裡程碑”。更可貴的是,目前該成果已經與北大口腔醫院合作,開展生物安全性評價,進入產業化探索階段。

“科研就像搭積木,既需頂層設計,也要耐得住寂寞。”我始終銘記著導師郭林教授的教誨。科研攻關的過程中會面臨很多問題,郭教授都會給予指導,幫助我們樹立信心,整合優勢資源,更加高效地完成原始創新的突破。在郭教授的言傳身教下,我也將這份科研心得傳授給我的學生,將實驗室打造成“創新苗圃”,既鼓勵學生瞄准國際前沿,更引導他們聚焦國家需求。團隊培養的人才,既有入選國家“博新計劃”的學術新星,也有投身於國家航天事業的一線工程師,大家一同書寫著“強國有我”的科研夢。

回望來路,從實驗室那方小小的顯微鏡視窗,到如今仰望的浩瀚星空,我和團隊成員走過的每一步,都秉持著對科學事業最純粹的熱愛。這不是什麼宏大敘事,只是我們這群平凡的人,懷揣著“讓國家科技更強一點、讓人們生活更好一點”的朴素心願,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埋頭苦干的歷程。那些在顯微鏡下跳動的納米粒子,在我們眼裡,是未來無限的可能﹔那些在患者口腔中煥發生機的仿生材料,在我們心裡,是沉甸甸的成就感﹔還有那些應用於航天器的微納材料,每次助力航天器發射成功,都是對我們無聲付出的最好回報。

我常常想,科研這條路,從來都不是孤獨的遠征,而是一場充滿溫度的長跑,是無數前輩點燃了火炬,現在交到了我們手中。在仿生材料這片充滿未知的天地裡,我願一點一點去開墾。我相信,哪怕是日拱一卒的探索,哪怕隻有點點微光,哪怕只是納米尺度上的突破,最終也將匯聚成照亮科技強國征途的光芒。

(記者劉博超採訪整理)

(責編:李昉、李依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