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AI時代如何培養批判性思維?專家學者熱議

2025年07月14日16:16 | 來源:人民網-教育頻道222
小字號

人民網北京7月14日電 “在AI技術重構學習方式與認知結構的同時,也帶來‘思維能力退化’的風險。”日前在廈門工學院舉辦的第十二屆全國高校批判性思維與創新教育研討會上,華中科技大學創新教育與批判性思維研究中心首席專家董毓表示。

進入人工智能時代,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顯得尤為重要。本次大會以“批判性思維與學科融合的多元路徑”為主題,來自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天津大學、電子科技大學、廈門工學院等多所高校的專家學者聚焦主題展開深入交流。

研討會現場。

研討會現場。廈門工學院供圖

工程教育應將培養“思維力與創新力”置於核心位置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學新工科教育中心主任顧佩華表示,當前,人工智能技術正由弱人工智能(ANI)邁向強人工智能(AGI),未來十年可能迎來關鍵突破。這將重塑社會結構與工程人才需求。他認為,工程教育應將“思維力與創新力”的培養置於核心位置,而批判性思維是基礎。

董毓表示,面對生成內容的趨同性與邏輯局限,教學中應系統強化批判性思維訓練,提升學生對信息的理解、判斷與反思能力。

“工程教育新標准要求從‘知識傳授’轉向‘思維能力培養’,批判性思維應成為課程設計的起點。”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教授、中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証協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陳道蓄認為,在AI賦能教學中,應注重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與提問意識,引導其在人機協同中成為“主導者”。

要推動批判性思維課程走向結構化、系統化

上海交通大學“好大學在線”工作室副主任蘇永康提出,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引導下,智慧課程的設計需更加關注學習能力與高階思維的系統培養,探索人機協同、情理融合的教學場景構建。

長沙理工大學圖書館館長、工程教育專業認証專家杜榮華表示,圖書館在高校教育中不僅是知識存儲空間,更應成為學生科學精神養成與思維能力提升的重要場域。他倡導將批判性思維訓練與研究性閱讀寫作深度融合,推動學生具備獨立提問、深入理解與自主表達的綜合能力。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教學質量監測與評估中心主任魏銀霞提出,當前工程教育在課程體系、教學方法與教師發展方面仍存在系統性不足,批判性思維的培養應在知識、技能與方法之間建立清晰的邏輯聯系,要推動批判性思維課程走向結構化、系統化,並將其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李依環、實習生李天祎)

(責編:李昉、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