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深潛水聲世界 傾聽海洋“心跳”

——緬懷中國工程院院士馬遠良

2025年07月14日08:23 | 來源:科技日報222
小字號

原標題:深潛水聲世界 傾聽海洋“心跳”

7月11日,遼闊的海洋深處,仿佛傳來一聲低沉的嗚咽。我國水聲工程、信息科學和水中兵器領域杰出的科學家與教育家,航空聲吶領域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北工業大學教授馬遠良在陝西省西安市溘然長逝,享年87歲。

傾注畢生心血,馬遠良用智慧傾聽海洋的“心跳”,以赤子之心在深藍疆域鐫刻下永不消逝的聲波航跡。他所詮釋的“敢想敢做、敢闖敢拼”的科學家精神,如同他畢生追尋的深海聲吶信號,穿透時光的阻隔,持續指引著后來者探索未知航程。

從“娃娃兵”到水聲巨擘

1938年,馬遠良生於四川隆昌。他少年聰慧,志在北京大學物理系。然而,時代的召喚改變了他的航向。1956年他毅然投身國防,成為西北工學院(西北工業大學前身)的一名學生。1958年,學校開辦水聲工程專業,他成為首批赴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深造的8名學子之一,一頭扎進神秘莫測的“水聲”世界。

深造期間,他初露鋒芒。1959年暑假,他領頭研制的“K4聲管測量裝置”,作為“國慶十周年”獻禮展出。這“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裝置首戰告捷,點燃了他對水聲事業的熾熱火焰。1961年,他提前結束深造返回西北工業大學投身教學科研,成為水聲專業建設的“娃娃兵”骨干。

1965年,年僅27歲的馬遠良臨危受命,擔任我國首代直升機吊放聲吶總師。無經驗可循,唯報國熱忱。他與同樣年輕的伙伴在馮家山水庫和千島湖戰酷暑、冒嚴寒,為攻克聲吶技術難題。團隊夜以繼日,於1976年成功研制出我國首台航空吊放聲吶,1978年榮膺全國科學大會獎。這標志著他帶領中國水聲裝備實現了“從無到有”的歷史性突破。

1978年底的法國之行,成為馬遠良科研轉折點。在目睹西方先進聲吶演示后,他暗下誓言:“我們一定要比他們做得更好!”歸國后,他大膽提出創新方案,僅用兩年多時間,便在1981年初春海試中取得震驚成果——新型聲吶探測距離達到西方同類裝備的2—3倍。這標志著他引領團隊實現了“從追趕到局部領先”的跨越。

20世紀90年代,馬遠良作為總設計師主持研制兩型航空聲吶裝備。1998—1999年,兩型航空聲吶相繼定型,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從27歲到60歲,33載深藍搏擊,馬遠良實現了中國航空聲吶從無到有、從追趕到並跑乃至局部領先的壯舉。2003年,他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嚴師慈父的藍色情懷

在馬遠良心中,科研與育人如同飛機的雙翼,缺一不可。他曾說過,“做教師是快樂的,看到學生的成長和成就,尤其快樂!”他是這麼說的,更是這麼做的。他創建了我國第一個水中兵器博士點和博士后流動站,成為該學科首位博士生導師,培養出該學科第一位工學博士。

“膽子是越做越大的,勇氣也是越做越大的。我們很多的成功,都來自敢想敢做、敢闖敢拼。”馬遠良經常以這樣的話語,鼓勵學生大膽開展實踐與創新。

馬遠良還倡導科研工作者必須具備“釘子精神”。這一精神遠超一般的“專心”,更強調“鑽進去”:面對科技難題,需全神貫注、心無旁騖、絞盡腦汁、堅持不懈,方有可能突破創新。他認為,這是科技工作者的必備品格和優良學風。

在實踐中,“釘子精神”體現為一種“不服輸”的韌勁與志氣。他的學生、2012級博士郭曉樂回憶說:“馬老師常常給我們講他在國外‘不服輸’的故事,用‘外國人能做出來,我們沒有理由不行!’來激勵我們。”

“老和小相結合”是馬遠良晚年的夙願。他深信,“世界上隻有從事教師這個職業,才最容易把自己的人品、學識乃至做事的風格傳承下去。”

馬遠良逐夢深藍的腳步聲已然遠去。然而,那束穿透幽暗深海的聲吶之光,如永不消逝的聲波,融入海洋強國的血脈,激勵著一代代后來者,向著更深、更藍的未知之境揚帆遠航,續寫傳奇。(記者 王禹涵)

(責編:郝孟佳、孫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