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五育並舉護航孩子成長(社會雜談)

喬 彩
2025年07月07日08:3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222
小字號

“體育老師請假了,這節課上數學……”在很多人的校園記憶裡,這句話並不陌生。長期以來,體育課、勞動課、美術課、音樂課等課程被貼上“副課”標簽,有時被“語數英”等考試科目擠佔,又或者教學內容流於形式,成為“水課”,在基礎教育中處於“尷尬”的位置。

不久前,教育部發布《基礎教育規范管理負面清單(2025版)》,明確嚴禁“擠佔德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綜合實踐活動課時”。這一要求從2024年“負面清單”的第九條上調為今年的第二條,為這場持續多年的教育“糾偏”按下“加速鍵”。這既是對教育本質的回歸,也是對時代需求的回應。

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德育塑造健全人格,體育錘煉健康體魄,美育涵養審美情趣,勞動教育磨礪實踐能力——它們與智育一樣,都是教育的主責主業,是學生未來翱翔不可或缺的翅膀。基礎教育階段是學生身心成長的關鍵時期,若隻重智育、偏廢其他,培養出的學生恐將成為“高分低能”的“單翅小鳥”,又如何適應未來社會對復合型、創新型人才的渴求呢?

現實中,“副課”之所以被邊緣化,往往還是在於觀念和認知上的偏差。在應試教育的慣性思維下,分數和升學率極易成為衡量學生學業優劣的單一維度,成為評價學校教育質量的最高標尺,繼而忽視了知識之外,對孩子人格、健康、稟賦才能的涵養。由此,也導致學生的“內卷式”競爭和家長的普遍焦慮。在這種大環境下,與考試成績關聯不大的科目自然就被邊緣化。一些教授此類課程的教師受到環境影響,產生職業倦怠,對“調課”持默許態度。這種系統性的輕視,顯然不利於學生的多元成長。

如何讓“副課”挺直腰杆,真正實現五育並舉?還需多方聚力、協同破局。

首先要破除“主副”藩籬。家長、學校和社會需要一場深刻的認識轉變。要清醒認識到,每一門課程都承載著不可替代的育人使命,獲得心智的開化、生命的啟迪、意志體質的增強,這些和汲取知識一樣重要。隻有從思想深處破除“主副課”的二元對立,樹立五育並舉的科學教育觀,才能從根本上破解困境。

其次要創新教學方法。例如,德育課可以結合“校園欺凌”“網絡素養”等社會熱點,組織深度辯論﹔體育課不妨挖掘具有地域特色的傳統民間游戲項目,點燃運動熱情﹔美育課可引導學生用畫筆描繪身邊小事、用音樂表達生活感悟,拉近藝術與生活的距離﹔勞動教育更要動真格,可以通過設計校園責任田、維修工坊、社區志願服務等富有挑戰的實踐任務,讓孩子們在汗水中體會創造的價值。

同時,要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評價指標對引導教學內容轉向有重要作用。需要將學生的整體素養置於評價體系的核心,將每門課程的開課質量、教學效果切實納入學校督導與教師考核體系,形成強有力的制度保障和激勵機制,才能引導學校和教師真正重視和落實五育並舉。

教育是慢的藝術,也是系統的工程。破除課程歧視,需要教育部門、學校、家庭、社會凝聚合力。唯有讓“副課”回歸教育本位,方能使每個孩子在全面發展中積蓄能量,讓生命在多元滋養中綻放光彩。

(責編:李依環、郝孟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