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科技職業學院:“廠”入校園 “課”進車間


在山東科技職業學院實訓基地裡,教師(右二)正在現場教學。受訪者供圖
在一米多高,外表形似方盒子的智能化檢測機器裡,一個個指頭肚大小的零件正依次經過檢測探頭。這款機器憑借先進的圖像處理技術,讓那些有瑕疵的小零件迅速被篩選出來。這是近日記者在山東科技職業學院(以下簡稱“山科職院”)智能制造公共實訓基地採訪時看到的情景。
山科職院智能制造系主任黃永華告訴記者,這套由該校與合作伙伴研發的新一代機器視覺光學篩選機於不久前剛剛完成轉化並投入生產。“這款篩選機可以對復雜微小零部件實現0.01毫米高精度在線自動檢測與識別,檢測速度達每分鐘300件。”黃永華說。
新一代機器視覺光學篩選機是山科職院具有代表性的產學研協同創新成果之一。作為國家“雙高計劃”建設院校,地處山東省濰坊市的山科職院以智能制造為特色專業辦學方向。近年來,該校聚焦濰坊市“9+3+N”重點產業鏈,圍繞產業需求,推動成果供給和轉化。近三年,山科職院深度開展校地對接、“揭榜挂帥”等活動,拿到136項發明專利,技術服務經費5860萬元,拉動經濟效益1.17億元。
“我們在辦學實踐中探索出了職業教育服務智能制造與產業發展的特色路徑。”山科職院黨委書記鄭德前說。
產教融合催生創新實力
前段時間,山東悍沃重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悍沃重工”)在對傳統農機進行電動化轉型過程中遇到了電控系統技術瓶頸。
面對這一難題,山科職院汽車工程系高級工程師肖林海帶領團隊進駐悍沃重工,將新能源汽車技術跨界應用於農機領域,僅用8個月就完成專用智能電控平台研發。悍沃重工副總經理孫士元表示:“該成果讓我們的產品利潤率提升了30%。”
這種以需求為導向、精准匹配學校技術創新與企業智改數轉難題的合作模式,在服務小微科技企業時同樣成效顯著。山東迭慧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研發AI圖像處理技術的小微企業,山科職院為其搭建了機器視覺檢測中試平台。該公司借助這一平台,並與山科職院合作開發了新一代機器視覺光學篩選機,獲得了超3000萬元的收益。
近年來,山科職院與多家制造企業開展技術合作,在產教深度融合中,催生出強大的技術創新實力。
“48小時完成渦輪增壓器支架建模,精度誤差必須小於0.02毫米!”在濰柴動力股份有限公司數字化車間,山科職院機電設備技術專業畢業生牛立冰正帶隊攻堅。牛立冰是從山科職院三維建模大賽中脫穎而出的技術能手,此前在該校“校中廠”的沉浸式培養中,打下了堅實的技能基礎。
所謂“校中廠”,是指將工廠車間建在校園裡,建在實訓基地裡。
在濰坊尚德服飾有限公司與山科職院建設的“校中廠”中,學生可以深度接觸從面料挑選、服裝制版、剪裁直至成品制作的全流程工作,獲得在“真刀實槍”中鍛煉技能的機會。“山科職院師生開發的優秀服裝樣板和產品,會被選入企業的版型庫,直接用於生產。”濰坊尚德服飾有限公司生產經理王永偉說。
“在老師的帶領下,我們從校服訂單的制版、裁剪到成品制作,全程參與企業真實項目,真正做到了‘學中做、做中學’。”在山科職院服裝智能制造實訓基地,魏雨晴正在為濟南歷下實驗小學的校服進行立體裁剪制版,她是2024年世界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總決賽爭奪賽高職組“服裝創意設計與工藝”賽項金獎團隊中的一員。
“未來三年,我們將推動80%專業群與鏈主企業共建命運共同體,讓職業教育成為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驅動力。”鄭德前說。
科研反哺教學,教學支撐科研
記者在採訪中注意到,在山科職院校園裡,幾棟嶄新的大樓已經拔地而起,其中,包括政行企校多元主體共同投入5.8億元建設的山東省智能制造公共實訓基地、國家智能制造產教融合實訓基地。
在大樓內部,該校搭建了紡織服裝數字化生產線等4條智能生產線和海爾卡奧斯互聯網平台等,為學生提供校內實踐環境﹔此外,該校還與濰柴集團、一汽-大眾汽車有限公司等企業共建14個產業學院、670個校外實訓基地,構建起“1專業群對接、1龍頭企業輻射、N區域企業協同”的“1+1+N”校企合作模式。
數據顯示,近三年,該校助力29家企業成功入選省級產教融合型企業,共同開發企業定制化課程63門,學生獲省級以上技能大賽獎項430項。
山科職院校長劉福玉告訴記者,他們樹立“科研育人”價值導向,深入推進科教融匯,形成科教協同育人的良性循環,為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培育提供新范式。
在推進科教融匯的過程中,科研成果轉化為課程資源與實訓項目至關重要。在智能制造系,教師將智能檢測系統研發案例融入《機器視覺技術及應用》課程,開發“檢測流程設計”“算法調試”等教學實訓項目,實現“科研反哺教學、教學支撐科研”的雙向賦能。
眼下,山科職院4.3萬平方米的國家智能制造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即將投用,將為更多產學研項目的孵化提供廣闊空間。而正在啟動的“縣校共生計劃”,則把“車間課堂”的模式延伸至縣域,持續深化產教融合的實踐探索。(記者 王延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