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穿越時光的自然教材手稿


“空氣怎樣傳播聲音”“水在自然界的循環”“生物與非生物”……這些小學科學課程的重要知識,早在80多年前,就已經被寫入了解放區的自然教材。
近日,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主辦的“默耕自然,大音希聲——劉默耕科學教育改革珍貴檔案展”開展,記者在展覽上看到了一套毛筆小楷書寫的自編自然教材。泛黃的紙張、工整的筆跡、細致的修訂……四冊裝訂在一起的老教材手稿,穿越了時光,向觀眾講述著革命年代的堅持與夢想。
20世紀40年代中后期,這套教材的作者劉默耕,從清華大學數學系來到晉冀魯豫邊區,擔任邯鄲行知學校以及與延安保育院等學校合並后的華北育才小學的自然教師。根據學生回憶,行軍途中的劉默耕經常根據所見事物,即時教授他們一些科學知識,但是這樣的教學非常不方便,且缺乏系統性。為了更好地教孩子們自然科學知識,劉默耕決定自編教材。艱苦的條件下,他收集資料自編自寫教材,並根據教學反饋不斷對教材進行修改、增補和完善。
教材中還配有許多插畫。在其中一張插畫上,劉默耕用藍色墨水筆標注著“實驗太陽光射在地球的情形”。圖畫正中間有一支蠟燭,上下左右各有一個地球儀,不僅用黑白區別明暗,還分別標注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個節氣時黃道與赤道的位置。人教社科學編輯室主任張軍霞表示:“這樣形象化的插圖對兒童理解自然現象非常有幫助。”
人教社青年編輯聶潤秋介紹,這套教材反復出現“自強說”三個字,這其實是劉默耕自創的情景教學法,“自強”便是他給教材虛擬的一個人物名稱,以人物插話的方式增強教材的生動性與互動性。
1954年,劉默耕調入人民教育出版社,投身新中國教材建設事業。他對小學自然教材編寫進行了深入系統的研究,並撰寫了《我國常識教學的簡單沿革》《中國古代教育家論常識教學》等文章,分析《詩經》中出現的虫、魚、鳥、獸、草、木種類及其相應的科屬﹔也廣泛研究國外的科學教育經驗,留下了大量研究筆記和報告。劉默耕曾說:“對自然學科的改革,是為了培養建設社會主義祖國的優秀人才、科學巨人,也許我看不到這一天,但這一天一定會到來。”
(記者 柴如瑾 通訊員 侯佩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