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讓牧區娃娃上學“一個都不能少”

——記青海省玉樹州囊謙縣教育局黨組書記更尕扎西

2025年07月01日08:47 | 來源:科技日報222
小字號

原標題:讓牧區娃娃上學“一個都不能少”

近日,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囊謙縣香達鎮邦達寄宿制學校教師才青丁增,通過教室內交互式多媒體一體機,以文字、圖片、視頻形式講解案例,為五年級學生上了一堂生動的道德與法治課。面對學生們腦洞大開的提問,才青丁增還使用人工智能App進行分析講解。

從教育路上“一個都不能少”的控輟保學記憶,到如今智慧教育成為高原牧區學校的“必需品”,囊謙縣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更尕扎西默默耕耘在高原牧區教育一線。他告訴科技日報記者:“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將堅守教育初心,為黨育人、為國育才。”

控輟保學是頭等大事

更尕扎西的家鄉囊謙縣地處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4000米,是半農半牧地區。在幼時記憶中,每逢周末他都要幫著母親放牧。

1998年,更尕扎西畢業后,在距離囊謙縣城上百公裡的吉曲鄉開始了教師生涯。“那個時候,我們從縣城出發,搭乘順路的卡車去學校上班。”遇上雨天,山路泥濘,他只能和同行者在相對干燥的地方搭帳篷過夜,第二天再出發。而高原深處的學校沒電沒水,網絡信號更是奢望。“老師們要去河裡挑水生火做飯,學生們擠在木板搭起的通鋪上。”他回憶道。

盡管學校設施簡陋、資源匱乏,為部分農牧民子女燃起希望之光,但受困於現狀,很多孩子難以實現求學夢。更尕扎西經常翻越連綿高山去家訪,一些家長會問他:“我家裡有兩三個孩子,能不能有一個不上學,幫我在牧場放牧?”

教育路上,一個都不能少。作為一名黨員,更尕扎西深知,教育是國之大計,每個孩子都應享有平等的學習機會。他告訴家長:“讓孩子們接受教育,學得一技之長,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不僅能改變自己的命運,更會改變一個家庭的命運。”

更尕扎西默默耕耘,此后在縣城的小學和初中任教,並於2022年擔任縣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他一直把控輟保學當成頭等大事,並給家長拍胸脯打包票:“既然黨和政府的政策這麼好,我們就應該把孩子送到校園裡。到了學校,吃飯問題、住宿問題、學習問題都會解決。”

智慧教育成為“必需品”

迎接蠶寶寶的到來、蠶變了新模樣、繭中鑽出了蠶蛾……日前,在邦達寄宿制學校三年級2班一場跨越2000多公裡的“雙師課堂”,氣氛異常熱烈。一位來自北京的教師線上講解科學知識、展示實驗過程、引導學生思考,該班科學課教師巴毛才吉配合分發圖紙、剪刀、雙面膠等材料包,負責課堂管理、組織學生小組討論、協助學生完成操作。

巴毛才吉告訴記者:“大家學習興趣很高,這樣的‘雙師課堂’成為學生們最期待的上課形式之一。”

如今,智慧教育已經成為高原牧區校園裡的“必需品”。更尕扎西說,借助智慧教育,當地教育教學質量瓶頸有望突破。

“目前,囊謙縣98%的學校配備了智慧化教學設備。”更尕扎西說,他還發起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行動,對全縣教師開展培訓。

“智慧教育豐富了偏遠地區的教學資源,對於一些課程內容,學生們雖然不能實地探訪,卻能利用各種教學平台身臨其境。”更尕扎西說,“這種跨越地域的分享,還能幫助本地教師創新教育理念,更好地融入本地教學中。”

過去,囊謙縣曾是當地有名的“工匠之縣”。現在,這裡的不少青年跨越高山走向全國和海外。其中,還不乏在國際舞台嶄露頭角的電影導演、音樂人等。

在囊謙縣,最好、最安全的建筑是學校,當地還實現從幼兒園到高中的15年免費教育,控輟保學也已基本實現“清零”。更尕扎西說:“看到孩子們在黨和政府教育政策的幫扶下,無憂無慮地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內,這是我最開心的一件事。”(記者 張 蘊 實習記者 張添福)

(責編:郝孟佳、李依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