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供應鏈人才培養,如何走上數智化新路

2025年07月01日08:39 | 來源:光明日報222
小字號

原標題:供應鏈人才培養,如何走上數智化新路

隨著2025年高考成績公布,如何填報志願為考生和家長們所關注。

近日,商務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等8部門聯合印發了《加快數智供應鏈發展專項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行動計劃》),對一個廣受關注的前沿專業——數智供應鏈發展作出前瞻性、全面性、系統性部署,為考生和家長們指出一條可供選擇的專業之路。

早在2017年,教育部、人社部與工信部聯合發布的《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就作出預測:到2025年,我國智能機器人領域將面臨450萬左右的人才缺口。如今,隨著智慧經濟蓬勃發展,對高素質物流人才的需求愈發迫切。以智能調度算法工程師等新興崗位為例,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最新數據顯示,到2025年,相關崗位缺口將達43.7萬人,其中無人機飛手供需缺口達45.3萬人。

選擇數智供應鏈專業,應關注哪些內容?數智供應鏈人才培育,又該如何更好地同生產生活接軌,走出創新型、應用型、復合型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數智化成為供應鏈管理的發展趨勢

一架裝載著快遞包裹的無人機,從四川成都的網點騰空而起,飛越農田山林,20分鐘后降落在清流鎮水梨村。對接網點的快遞小哥取下包裹,投入無人智能櫃,系統自動通知村民張女士前來領取。這正是數智化技術在供應鏈應用中的一個典型場景。

翻開《行動計劃》,“智能工廠”“無人配送”“數字孿生”等概念頻繁出現。與傳統物流管理相比,數智供應鏈通過AI算法預測消費需求,用區塊鏈技術追蹤商品流向,還可通過虛擬現實技術優化倉庫布局。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智慧物流行業市場規模約為8546億元,較上年增長8.14%﹔根據預測,2025年中國智慧物流市場規模將達到9655億元。

“在當今經濟發展深度變革的背景下,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已從傳統的‘面向供給’模式全面轉為‘面向需求’的全新格局。”近日,“加快數智供應鏈發展專項行動計劃高峰論壇”在北京物資學院舉行,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產業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劉大成說。

“當前,以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已成為加快現代物流和供應鏈創新的重要動能,推動數智供應鏈發展,對物流行業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如何用好新興技術、把握政策紅利,實現高質量發展,已成為我們必須面對的重要問題。”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副會長何輝強調。

供應鏈作為經濟循環的“大動脈”,其數智化轉型已經成為關乎國家產業鏈韌性、安全與競爭力的必答題。“智慧供應鏈的核心在於生態協同與自主進化。它不僅關心單一主體,更強調資源整合、動態協同。”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教授宋華表示,智慧供應鏈是理想狀態,但目前行業尚未達到智慧概念的要求。

數智供應鏈教學,從“現代物流”邁向“智慧物流”

6月10日,廣東科技學院2023級冷鏈物流創新班學生走進東莞某大型超市的生鮮配送中心,開啟“產業嵌入課堂”的實踐教學探索。師生們參觀了-18℃至18℃多溫區冷庫,見証自動化分揀與WMS倉儲管理系統的協同運作。貨物在分揀機器中穿梭后完成精准分揀,電子標簽實時同步訂單數據,全程24小時閉環管理實現溫控誤差最小。

“從冷庫自動化到航運碳管理,ESG(數智化轉型和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不再是概念,而是可操作的供應鏈決策。”參加本次實踐教學的學生表示。

在《行動計劃》中,“人才培育”首次被列為數智供應鏈發展的核心任務之一,提出“鼓勵建立首席供應鏈官、首席數據官制度”,並要求高校、職校加快培養兼具技術能力與產業洞察的復合型人才。這意味著產教融合將從傳統的實習輸送、課程共建,轉向“需求導向、標准共定、資源共享”的深度協同。

為了滿足市場需求,2024年全國共有26所院校新增供應鏈管理專業,包括天津大學、華中科技大學、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青島大學等。截至目前,全國普通本科供應鏈管理專業布點數已達100個,專業人才培養將邁向新階段。數智化轉型趨勢也在專業課程設置、培養目標、實訓計劃上有所體現。

打開北京工商大學商學院供應鏈管理專業的介紹網頁,可以看到其主干課程中包括“智慧供應鏈管理技術”“數據挖掘與商務智能”“Python程序設計”等多門數智化課程。

華中科技大學的供應鏈管理專業,與機械學院工業工程專業聯合培養,緊密對接國家制造強國戰略和現代供應鏈體系建設需求,支撐高端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升級和現代服務業創新發展,培養“管工融合”復合型人才。

北京物資學院物流管理專業作為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與京東“亞洲一號”智能倉進行協同育人合作,聚焦冷鏈規劃與應急物流,課程覆蓋供應商評估、跨境採購等實務模塊。

“物流行業的新質生產力發展到哪裡,我們專業的教學內容就要跟進到哪裡。雖然目前專業名稱叫現代物流,但核心已經在向智慧物流轉變了。”廣州市交通技師學院黨委書記任惠霞介紹。

燕山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工商管理系教授陳紅梅分析,智慧物流背景下,自動化設備取代重復性勞動崗位已成必然趨勢,但絕非簡單的人力淘汰。“以無人車、無人機運維為例,表面看減少了現場操作人員,實則催生出設備監控、數據分析等新型技術崗位。”她強調,這種崗位遷移要求從業者具備創造性思維和技術整合能力,人才需求正從“操作執行型”向“策略設計型”躍遷。

人才培養需適配轉型進程

當前,數智供應鏈人才培養仍處於轉型探索階段,在教材更新、課程體系設計及資源投入等方面,與創新型、應用型、復合型數智供應鏈人才培養要求還存在差距。

“部分物流專業教材更新周期長達5至10年,實訓設備多停留在基礎分揀層面,與現代企業應用的智能倉儲機器人、AI調度系統存在顯著代際差距。”針對當前物流專業教育現狀,陳紅梅表示,“學生雖能通過碎片化信息了解區塊鏈等技術概念,但普遍缺乏系統認知,部分學生論文中的人工智能應用研究仍停留在二手資料推演層面,難以滿足產業需求。”

劉大成表示,當前供應鏈人才培養的核心問題是教育結構與產業結構脫節。一方面,一些普通高校追求“大而全”,但實際產業所需人才培養不足﹔另一方面,學生普遍對就業期望過高,導致“眼高手低”現象。

“技術變革在優化傳統崗位的同時,更催生出技術應用、系統維護等新型崗位需求。”劉大成強調,“這要求教育體系作出相應調整——職業院校應著力培養規模化技術應用人才,而普通高校則需要深化專業教育,培育具有創新能力的復合型人才。”

劉大成表示,職業院校應更緊密對接企業需求,培養規模化技術應用人才﹔而研究型高校則需明確差異化定位,深化專業教育,培育具有創新能力的復合型人才。隨著企業成為創新主體,高校必須調整培養模式,避免教育資源浪費,以適應產業變革對人才的新需求。

關於數智化供應鏈專業建設,北京物資學院院長左敏倡議推動專業轉型,引領教學革命。“《行動計劃》呼喚大批精通技術、深諳管理、具備戰略視野的數智供應鏈人才。”左敏表示,“供應鏈連接產供銷、上下游、大中小企業,涉及眾多主體。行動計劃的落地須高校、企業、政府形成合力,促進數據和信息在供應鏈全鏈條順暢流動。”

“數字化轉型,技術是基礎,物流行業非常缺乏優秀的基礎技術人員,比如數據分析、軟件開發、自動化等,在自動化倉儲中,投入多少設備和軟件,如何最高效率運行,都需要基礎技術人員來進行場景、平台設計。”廣州市領世技術服務有限公司董事長吳玉陶建議,高等院校應優先選擇新技術裝備企業和新咨詢顧問企業等進行校企合作。

(記者 王軒堯)

(責編:李昉、李依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