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教育家精神萬裡行”系列訪談

南京大學黨委書記譚鐵牛:以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 全力支撐教育強國建設

人民網記者 李依環
2025年06月30日16:18 | 來源:人民網-教育頻道222
小字號

 教育強國建設新征程上,為進一步助力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師生涯全過程,並轉化為廣大教師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教育部教師工作司聯合人民網教育頻道、學習強國平台共同開展策劃,推出“教育家精神萬裡行”訪談欄目,邀請教育領域專家學者和一線教師深入研討、分享感悟,共同書寫好新時代的“強師答卷”。 

“鑄魂強師,根在精神傳承。新時代新征程上,教育家精神始終是指引教師隊伍建設的燈塔,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服務國家發展大局的深層動力。”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黨委書記譚鐵牛接受人民網專訪時表示。

他談到,新征程須有新擔當。作為高校教師,要深入學習領會教育家精神的深刻內涵和重大意義,全面落實實踐要求,在堅持立德樹人、推動科技自立自強上再創佳績,在堅定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上爭做表率,努力成為“大國良師”,為早日實現教育強國目標,推動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把教師思想政治和師德師風建設作為重要任務

譚鐵牛介紹,南京大學堅持把教師思想政治和師德師風建設作為學校的重要任務,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通過系統化設計、多維度推進,不斷提升教師工作水平,努力鍛造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

一是強化思想鑄魂。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加強教師政治理論學習制度體系建設。依托“南雍師道”講師團,推動學習教育入腦入心,將師德師風規范與警示教育融入教師日常學習內容。今年在全校范圍內啟動了第六次“教育教學思想大討論”活動,聚焦弘揚教育家精神、建設高素質專業化隊伍主題集思廣益、深入研討。

二是完善大教師工作格局。以教育家精神為引領,發揮學校黨委教師工作委員會作用,構建齊心協力、關聯有序、高效運轉的聯動工作機制,壓實學院主體責任,推動教師黨支部成為涵養師德師風的重要平台。

三是注重示范引領。大力宣傳程開甲、曾聯鬆、吳健雄等杰出校友先進事跡,精心打造“致敬大先生”系列展覽,營造尊師重教、見賢思齊的濃厚氛圍﹔通過舉辦榮休與入職典禮,強化教師榮譽感,提振師道尊嚴。

四是服務教師成長發展。統籌教師系列培訓,圍繞思想鑄魂、涵養師德、教書育人、科學研究、AI賦能、身心健康等方面設置不同類別課程,打造高質量新教師培訓課程體系﹔分層分類開展國情研修活動,堅持全方位、多形式把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師成長發展及校園文化建設之中。

以深化教師管理評價改革為突破口,激發教師創新活力

推進新時代高水平教師隊伍建設,深化教師管理評價改革是重要環節。譚鐵牛表示,近年來,南京大學堅持師德第一標准,以深化教師管理評價改革為突破口,不斷激發教師創新活力,樹立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教師評價體系,為實現高質量發展和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南京大學提供堅實的隊伍支撐和人才保障。

“學校強化質量貢獻導向,完善評價標准。遵循學科發展規律,堅持深化分類多元評價改革。根據學科特性制定差異化的申報標准、崗位條件和外審方案,避免‘一把尺子量所有人’。”譚鐵牛說,要科學運用綜合評價,統籌考量教師的學術貢獻和社會貢獻。對取得重大理論創新成果、解決重大工程技術難題的教師,在職稱評審時予以優先考慮,引導教師關注科研成果的質量和實際應用價值,激發教師的創新動力。

在優化教師評價方法方面,譚鐵牛表示,學校推行“代表作+同行評議”,著力優化職稱評審同行評議制度,在所有系列的評審中實現同行專家評議全覆蓋﹔實施代表作評價,堅決克服“重數量、輕質量”頑疾。同時,遵循人才成長規律,探索長周期評價與短周期評價、結論性評價與發展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讓教師評價從“指揮棒”升級為“推進器”,從“檢測站”轉型為“加油站”。

“勵其志,育其能。學校通過完善激勵和培育機制,讓各支隊伍‘各展其長’、各類人才‘各盡其能’。完善學校榮譽體系,設立突出貢獻獎,激勵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等方面作出突出貢獻的教師,在全校范圍樹立爭先創優氛圍,提振各支隊伍的成長內驅力。”譚鐵牛說。

系統推進數字化賦能教師隊伍建設

“在人工智能技術深刻變革教育的時代背景下,高校要立足建設教育強國的戰略高度,系統性推進數字化賦能教師隊伍建設。”譚鐵牛表示。

譚鐵牛介紹,學校充分發揮基礎學科優勢,探索面向不同學科特色的AI賦能課程體系,積極推進“人工智能賦能科學研究計劃”和“文科人工智能交叉研究計劃”,助力文理工醫各學科在知識創新、學科交叉、人才培養等方面高質量發展。

“南京大學持續推進學科交叉創新研究,實施‘學術基礎設施提振計劃’,重點建設人文社會科學大數據中心、社會調查中心和文科計算實驗中心,打造全校統一的跨學科公共科研服務平台,推進人文社會科學高級研究院協同創新。同時,實施‘人文社會科學跨學科研究項目’,鼓勵文科內部以及文科與理工醫科的跨學科研究。”譚鐵牛說。

他進一步表示,南京大學完善數字教育支撐機制。在硬件建設方面,持續加強網絡基礎設施、數字資源、計算與存儲設施等基礎條件建設。在完善機制方面,研究建立覆蓋教師數字素養、教學數字化成效、資源建設質量的多維評價體系,努力形成數字軟硬件資源與人才支撐的優化配置機制﹔通過完善共建共享機制,推進研究方法、分析工具和技術手段的創新,為教師數字化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南京大學將以‘躬耕教壇、強國有我’的使命擔當,將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師職業發展全周期,貫穿教書育人全過程,推動形成優秀人才競相從教、廣大教師盡展其才、名師名家不斷涌現的生動局面,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中書寫新時代教育強國的壯麗篇章。”譚鐵牛表示。

(責編:郝孟佳、劉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