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尋找屬於“我”的精神原鄉(新教育實驗的育人之路①)

熊 建 孫亞慧 俞雪琪
2025年04月30日08:3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圖①四川省旺蒼縣白水鎮中心小學老師吳堯達與學生觀察、記錄植物生長情況。
  圖②河南省滑縣英民中學內,王輝霞老師正在授課。
  圖③四川省成都市溫江區新世紀光華學校內,何剛老師正在授課。
  圖④湖北省鬆滋市實驗小學內的升旗儀式。
  圖⑤江蘇省昆山市千燈鎮亭林小學內,徐晶老師正在授課。
  本報記者 孫亞慧攝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由新教育研究院提供

  這是一場已持續20多年的教育實踐﹔

  這是一群執著堅守的提燈人﹔

  這是一堂又一堂試圖引導學生擁抱幸福的課﹔

  這是一個個鮮活自在的生命,踏歌而行,詩意遠方……

  發起於本世紀初的新教育實驗,一直在探索素質教育的路徑。到今天,新教育實驗已惠及全國1萬多所學校,有1000多萬名教師和學生參與,其中超過半數來自農村及偏遠地區,成為中國教育改革探索的典例之一。

  育人者得時光嘉許,在書寫生命的一段段旅程中常拾碩果。

  

  校園——編織幸福

  江蘇省昆山市千燈鎮亭林小學的融合繪本閱讀中心裡擺滿書籍,不時有學生進進出出,捧著一本在書桌旁靜靜翻閱。

  其中一冊繪本叫《寶兒》,講述的是一隻沒有羽毛的大雁寶兒的故事。寶兒雖與眾不同,但並不缺乏家庭的溫暖。通過努力,寶兒與船長、大副和大狗福勒結為朋友,最終,她在皇家植物園裡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成了一隻快樂的大雁。

  溫暖的故事結局,與教室外高懸的新教育實驗的精神內核互為映襯。“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這是新教育實驗的目標,也是使命。

  在參與新教育實驗的1萬多所學校中,亭林小學令人難忘的原因在於包容和融合。自1986年義務教育法頒布后,這所擁有百年歷史的鄉鎮名校立即開設了輔讀班,后升格為培智班,進行隨班就讀嘗試。

  融合教育的本質,是讓殘障兒童與普通兒童共同生活,彼此理解,相互幫助,攜手向未來。基於這樣的認識,39年來,歷經12批次教師、7任校長、3次校區搬遷,但亭林小學的融合教育從未間斷,不斷發展。

  據亭林小學校長許建武介紹,2020年9月,該校將在校特需學生重新評估編班,正式成立孤獨症班。自開班以來,學校一直在積極探索普校適宜的孤獨症兒童教育模式,走出了一條“同校共讀”的農村普校“孤獨症班”的辦學之路。

  “星星的孩子”被接力守護。

  “紅花……畫筆……白雲……”,步入資源教室,幾名孤獨症孩子正在授課教師徐晶的耐心引導下識讀漢字與圖畫。徐晶畢業於遼寧師范大學特教專業,是亭林小學專門招來做融合教育的碩士研究生。

  亭林小學的融合教育資源中心包含兩個教室:一間側重感統訓練,一間側重“主輔式”課堂教學,並進行功能分區。“在融合方式上,採取常態化的校園融合模式,孤獨症班與普通班教室緊密相連。孤獨症學生除參與孤獨症班日常教學,也參與學校的綜合活動,如體育、藝術節、入隊儀式等。”徐晶說。

  上午,孤獨症學生在班級統一接受學科類教學,下午,孤獨症學生回歸普通班級,參與部分綜合類課程,以實現學生間的雙向融合。

  文化立校、課程育人是這所學校的另一鮮明特征。“亭林”二字,取自明末清初著名學者顧炎武,他居亭林鎮,又被尊稱為“亭林先生”。

  “顧炎武做學問希望能澤被后世,我們的學生每天踏著斑駁的石板路,走過亭林故居門前,理應浸潤家國情懷。”許建武說。

  在新教育實驗的教育理念中,學校應該是一座歷史博物館、一處珍品收藏所、一個美好事物的集散地、是傳奇故事曾經發生過的地方。民族文化精華、當地文化精髓、本校歷史敘事,這些都應在學校體現出來。

  課堂——陽光朗照

  什麼是新教育實驗?

  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是新教育實驗的發起人,也是踐行者。

  25年前,朱永新發起這項民間教育改革行動,旨在通過系統化的教育實踐探索,推動中國基礎教育生態變革。該實驗以教師專業成長為起點,覆蓋學校、家庭、社會多元教育場景,是中國當代最具影響力的教育實踐體系之一。

  出版於2000年的《我的教育理想》一書中,朱永新系統提出了自己教育理想的系列目標,該書甫一出版,很快在教育界引發熱議。

  但也有人提出,書中所言的教育理想在應試條件下難伸其志。對此,朱永新認為,“在束縛之下也可以跳出精彩的舞蹈。”正如亞裡士多德所說,幸福是人類的最高目的。我們做其他的事情,最后都是為了得到幸福。

  採訪新教育實驗校,如果用氣味來形容,第一個想到的一定是“書香”。

  新教育實驗非常重視閱讀的力量。在其“十大行動”(詳見“延伸閱讀”)中,“營造書香校園”位列榜首。

  在朱永新看來,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最主要的方面就是閱讀能力。閱讀能力培養思考能力、寫作能力和學習探究能力。閱讀是新教育實驗的軸心,是突破口。營造一個以圖書館為中心的健全閱讀空間,可以讓學校有濃郁的閱讀氛圍,成為師生共同的精神樂園。

  通過“晨誦、午讀、暮省”,新教育實驗嘗試為學生構建更積極閱讀生態。其中,“晨誦”是結合了古典詩詞、兒歌與兒童詩、晨間誦詩的復合課程﹔“午讀”則代表整個兒童階段非學科性質的閱讀,核心內容是閱讀屬於孩子自己的童年書籍。

  在湖北隨縣,這個從2011年開始加入新教育實驗的縣城,用了5年時間,農村孩子的閱讀量提高到城裡孩子閱讀量的1倍以上。提升鄉村孩子的閱讀水平,可以實實在在改變區域教育生態。

  在湖南芷江侗族自治縣,新教育理念引領育人方式的改變,全縣學生近視發生率下降至18.4%,心理健康抑郁檢出率下降至5.1%,體質健康達標率保持在98%以上。

  在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實驗小學,學生們不僅讀書還寫書——師生共同創作出原創戲曲繪本《浣花箋》。繪本講述了唐代女詩人薛濤制作浣花箋的經歷,插圖、文字全部由學生完成並正式出版。

  涵養生命是教育的天職,在新教育實驗中,一個人的念想變成了一群人的夢想,又最終成為一個團隊的理想。

  教師——沁潤心靈

  2022年,朱永新獲得全球最大教育獎項“一丹獎”的“教育發展獎”,以表彰他在推動教師發展方面所作出的杰出貢獻。該獎包括“教育研究獎”和“教育發展獎”兩個獎項,每年頒發給兩位教育家,得獎人被授予3000萬港元的獎勵,其中1500萬作為個人獎金,剩余1500萬用於資助得獎者研究或推動項目。

  面對這份豐厚的獎金,朱永新悉數捐出,並在母校蘇州大學成立“新教師”專項基金,推進教師成長計劃。

  “新教師基金”設新教育教改班、明師班、國際班、新網師和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教師素養整體提升等五大項目。希望能將新教育實驗探索積累的促進教師成長的理念、方法及模式,與人工智能時代教師教育培訓面臨的新機遇、新挑戰相結合,探索適合中國社會未來發展的教師教育新范式。

  其中,“明師班”和“新網師”項目分別與科大訊飛、華為雲達成合作,引入社會力量參與辦學。

  甘肅省平涼市靜寧縣城川鎮大賽小學校長王富貴是首期“明師班”學員之一,他用“一名鄉村小學校長的逐夢之旅”來描述這段培訓歷程。

  “以‘三專’為路徑,我在教育實踐的田野裡與全校師生和自己的孩子共讀共寫共同生活。我給師生和孩子做示范,5個月完成了49篇文章和10篇筆記,共計16萬余字。”王富貴說。

  王富貴所談的“三專”,是新教育實驗提出的教師專業成長中“專業閱讀”“專業寫作”和“專業交往”。專業閱讀,站在大師的肩膀上前行﹔專業寫作,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專業交往,站在團隊的肩膀上飛翔。

  教師在靜讀中思納,在書寫中表達,在交往中成長。

  朱永新認為,新教育實驗中,教師的職業認同是以生命敘事理論為基礎。生命敘事是新教育特有的一種言說方式,指生命個體運用自己獨特的敘事方式,書寫自己在教育生活中的生命在場、自我成長、意義呈現,並對其進行爬梳觀照和省察言說的過程。人的一生都可以視為一個書寫中的故事,這個不斷刪減、修改的劇本,在生命最終一刻才全書定格。在此之前,生命的全部意義都可因故事中的唯一主角的抉擇而改寫。

  換句話說,每個教師的生命都是一個故事,從事教師職業是把教育作為自己故事的主旨,用生命最大段的篇幅展開、書寫。

  是擺渡舟,渡人、成己。

  多年前,曾有人問過朱永新:“新教育的彼岸是什麼?”

  朱永新說:“新教育的彼岸是一群又一群長大的孩子,從他們身上能清晰地看到:財富是有汗水的,科學是有人性的,享樂是有道德的。”

  守望如是:以魂入教,靜待花開。

  育人如是:跋涉涔涔,殫心懇懇。

  

  延伸閱讀

  新教育實驗的十大行動——

  一、營造書香校園

  通過整合豐富的閱讀資源,開展多彩的讀書活動,創造濃郁的閱讀氛圍,讓閱讀成為師生的日常生活方式,進而推動書香社會的形成。書香校園建設,在任何一個階段的學校都具有基礎性、根本性的作用。新教育的閱讀觀認為,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這個民族的閱讀水平,一所沒有閱讀的學校永遠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座書香充盈的城市才能成為美麗的精神家園,共讀共寫共同生活才能擁有共同的願景、共同的語言、共同的密碼和共同的價值。

  二、師生共寫隨筆

  通過撰寫教育日記、教育故事、教育案例分析和學習心得等形式,師生記錄、反思日常的教育和學習狀況,交互書寫,相互編織,彼此潤澤,共同成長。新教育實驗之所以提出“師生共寫隨筆”這一行動,是因為寫作在師生成長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真正的思考是從寫作開始的。而教育隨筆(日記)不僅是教育者進行思考和創作的一種重要形式,是“批判反思型教師”成長的必由之路,也是學生思維發展的有效形式。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為了寫得精彩,就必須做得精彩、活得精彩。通過堅持不懈地努力,慢慢養成習慣,閱讀、思考、寫作便成為教師和學生的日常生活方式,使之終身受益。

  三、聆聽窗外聲音

  通過開展學校報告會、參加社區活動、研學旅行等形式,充分利用社區教育資源,引導學生熱愛生活、關注社會,形成多元價值觀。新教育實驗之所以要求“聆聽窗外聲音”,是因為我們注意到現在很多學校實行關門教育,學校與社會缺少溝通和交流,師生很少關注社會上的重大事件,社會上豐富的教育資源也沒能得到學校的充分利用。如果我們的教育讓孩子們整天以為自己是一切事物的中心,一切都不過是為了提高自己的知識、能力、競爭力,沒有關愛心、共情力,就不能培養出真正有遠見卓識的人才。

  四、培養卓越口才

  通過講故事、演講、辯論等形式,鼓勵孩子願說、敢說、會說,從而增強其終身受益的自信心、溝通能力和表達能力。新教育實驗之所以要提出“培養卓越口才”的行動,一方面,是針對長期以來不關注學生表達溝通能力訓練的教育現狀。我國的傳統文化鼓勵“抱朴守拙,訥言敏行”,課堂及其他場合很少鼓勵師生講話,發表意見。另一方面,是因為口才對於教師與學生的發展非常重要。願意講話、敢於講話、敢於表達思想、能清晰地表達思想,是強烈自信心的表現。願意溝通、善於溝通、勇於表達,也是現代社會人際交往不可或缺的基本功,這就是所謂的“社會智能”。表達溝通能力中的“說”即溝通很重要,“說”后面的思想更重要,要想說得精彩,就必須思考得精彩。

  五、構筑理想課堂

  本著平等、民主、和諧的課堂理念,在課堂上建立人類文化知識和學生生活體驗之間的有機聯系,實現課堂的個性化和高效性,讓師生產生與知識、生活和生命的深刻共鳴。新教育實驗之所以提出“構筑理想課堂”,是因為課堂是學校最重要的教育形式,是學校最重要的舞台,是師生生命展現的最重要的場所。學校的教學任務主要是通過課堂教學來完成的,課堂生活的質量直接關系著學校教育的成敗和學生生活的質量。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沒有課堂就沒有教育。

  六、建設數碼社區

  通過加強學校內外網絡資源的整合,建設學習型的網絡社區,引導師生利用網絡進行學習和交流,培養其信息意識和信息應用能力。新教育共同體以新教育實驗學校為基地,以教育在線為網絡平台,通過加強各類數字化學習資源的整合和應用,建設家庭、學校、社區一體化的“數碼社區”進行網絡學習、交流,在實際應用和操作中提高收集、加工和應用各類信息的能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七、推進每月一事

  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及學校與社會生活的節律,每月開展一個主題活動,通過主題閱讀、主題實踐、主題展示、主題評價和反思等方式,豐富學校生活,從多角度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公民意識。

  八、締造完美教室

  在新教育生命敘事和道德人格發展理論的指導下,以理想課堂的三重境界為目標,師生通過“晨誦、午讀、暮省”共同建構知識和編織生活,形成有個性特質的教室文化,書寫一間教室的成長故事。

  九、研發卓越課程

  要在執行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校本課程的基礎上,鼓勵教師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和整合創造,通過課程創新使課堂成為匯聚美好事物的中心,並引領學生進行認知體驗、合作探究,建立知識與世界的內在聯系,將所有與偉大知識的相遇轉化為自身的智慧,從而使得師生的生命更加豐盈。

  十、家校合作共育

  通過建立和發展家庭、學校、政府和社區多方教育主體之間的新型合作伙伴關系,完善家校政社共育機制,拓展和改善學校教育教學資源和條件,並影響家庭、家教和家風,促進現代學校制度建設,強化社區和諧共生、家校政社共育機制,實現家庭、學校、政府和社區的協調發展,促進父母、孩子與教師等相關人員的共同成長。

  (摘自《做中國教育的建設者》·朱永新著)

  

  “新教師基金”五大項目——

  一、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教師素養整體提升項目

  項目目標:旨在響應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助力區域教師生命成長和教育質量整體提升,探索區域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模式。

  二、明師班項目

  項目目標:培養中國“明日之師”,造就一批擁有時代創新精神、未來教師職業人格、獨特的教育教學思想、高度職業認同和“三專”(專業閱讀、專業寫作、專業交往)能力,能夠在未來基礎教育領域發揮示范引領作用的領軍人才。

  三、“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教師隊伍建設國際研討班項目

  項目目標:該項目旨在促進世界教育同行了解中國教育,推動中國教育融入世界,傳播中國教育成功經驗,促進“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先進教育思想和經驗的交流碰撞。共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共建教育美好未來和世界和平與發展做出貢獻。

  四、新教育教改實驗班項目

  項目目標:通過四年的共讀共寫、導師互動與深入實踐的培養,幫助在校師范生深度開展教育經典書籍共讀,採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研修方式,培養學生理解教育、理解他人的能力,為培養卓越教師奠定基礎。

  五、新網師項目

  項目目標:致力於21世紀未來教育、未來學校、未來學習中心建設,打造全國有影響力的教師在線閱讀共同體,通過專業力量組織讀書活動,匯聚所有熱愛讀書的教師,更有效地開展專業閱讀。探索現代信息技術條件下教師網絡生存與發展新模式。

(責編:李昉、郝孟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