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在世界舞台展現中國青年擔當

環球時報記者 白雲怡 林小藝 趙覺珵
2025年04月29日08:4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聚光燈下,紅毯之上,身著漢服、懷抱古箏的中國女孩彭靜旋在第七十七屆法國戛納電影節吸引了無數目光。她身姿輕盈,神情自若,一曲《木蘭》在掌聲與注目中悠然響起,思鄉柔情在指間流淌。

  近年來,擁有家國情懷、全球視野的中國青年正攜手全球青年,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進程中扮演越來越主動、越來越豐富的角色,成為中國智慧、中國擔當的鮮活表達。

  95后赴法留學生彭靜旋來自湖南懷化。她帶著古箏第一次出現在法國街頭是2018年。當時,穿著漢服的她時而奏起《漁舟唱晚》《高山流水》等中國傳統曲目,時而彈起《See You Again》等西方歌曲的“古箏版”,“耳熟又陌生”的音樂體驗,引發許多路人的共鳴與掌聲。

  一次次被點贊、鼓勵,彭靜旋對自己的表演越來越有底氣。“文化自信不是一句空話,是要身體力行,把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好、展示好。”她說,文化的傳播也不是憑空發生的,需要更多人主動作為,講好中國故事,讓更多人了解中國。

  在意大利羅馬的國際農業發展基金總部,中國青年陳澤雨正與團隊緊鑼密鼓地敲定一個農業研究項目設計。該項目致力於保護本土作物品種,提升非洲國家的糧食安全韌性。作為團隊中唯一熟悉中非發展合作的成員,這位來自深圳的Z世代青年正助力不同文明、不同發展路徑間的交流合作。

  2022年,陳澤雨赴倫敦大學亞非學院深造,在那裡,他了解到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不少人還面臨極度飢餓。他開始思考,自己的研究如何才能幫助他們。

  2023年,陳澤雨來到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巴黎總部實習。在這裡,他參與開發的西非糧食安全交互地圖為多國農業部門更好決策提供了參考。后來,他又先后前往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國際農業發展基金等國際平台實習工作,探索中國經驗如何與非洲實際深度融合。

  在這些實踐經歷中,陳澤雨敏銳地捕捉到中西援助理念的差異,“中國的技術援助注重對受助方糧食產量提升等硬核指標的考核和評估,這是‘授人以漁’。”

  陳澤雨的親身實踐是中國作為賦能型大國的一個縮影。中國將發展置於國際議程中心位置,契合有關國家發展需求,將提升其自主發展能力作為合作重點,推動當地民生經濟改善。

  聯合國可持續農業機械化中心是設立在中國的聯合國官方機構。這家機構成為95后秦謙進入聯合國系統的第一站,他在這裡主要負責亞太地區農機檢測標准的制定。

  “拖拉機、收割機、播種機,我大部分時間都在田裡與不同農機打交道。”秦謙說,他還參與舉辦了一系列面向亞洲其他國家的農業類培訓,切實了解到中國在全球發展議題上的重要角色與獨特貢獻。

  憑借在聯合國系統的工作經歷與國際法的專業背景,秦謙自2022年開始在互聯網社交平台發布視頻,嘗試以更加平實、有趣的方式介紹聯合國以及中國在全球治理中承擔的角色、開展的工作,收獲了數百萬訂閱者和上億次的播放量。其中,超過一半的視頻觀眾是15歲至24歲的年輕人。

  在秦謙看來,中國青年對聯合國的關注源於他們對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的期待。隨著中國在世界舞台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扎根華夏、走向世界的中國青年必將以自信的姿態、合作的理念、切實的行動,為構建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貢獻自己的力量。

  《 人民日報 》( 2025年04月29日 19 版)

(責編:李昉、郝孟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