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高校原創文化精品 | 青春在戲台上綻放——京劇《遲開的山丹丹》的創新之路

2025年04月28日09:34 | 來源:前線
小字號

為講好黨史故事,引導青年學生學黨史、感黨恩、跟黨走,中國戲曲學院打造大型原創京劇《遲開的山丹丹》。這出由中國戲曲學院學生團隊打磨的京劇,擷取長征途中的故事片段,借助“歸隊者”這一群體,生動展現紅軍作為“宣傳隊、戰斗隊、播種機”的光輝形象,深情謳歌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工農紅軍戰士的初心與使命,詮釋與彰顯了信念的力量。劇目既保留了傳統戲曲唱詞合轍押韻的文學特征,又對唱詞、念白進行了現代化創新,呈現了一出洋溢著青春特色的新編京劇現代劇。

原標題:高校原創文化精品 | 青春在戲台上綻放——京劇《遲開的山丹丹》的創新之路

深秋的傍晚,中國戲曲學院的排練廳裡,年輕的演員們正圍著導演盧宇陽討論著“爬雪山”片段的步伐節奏,盧宇陽沉思一陣后說:“當年紅軍戰士是餓著肚子爬雪山的,腳步要沉,但眼神得有光,就像你們第一次穿上戲服時的那種亮堂。”

這幕場景,正是原創京劇《遲開的山丹丹》創作過程的縮影。這支平均年齡不足25歲的學生團隊,帶著對長征的敬畏與想象,在傳統京劇的程式化表演中,尋找著紅色歷史與現代審美的共鳴點。當戲台上的“山丹丹花”最終綻放時,人們看到的不僅是一段革命往事的藝術再現,更是新時代青年對紅色基因的創造性詮釋。

敘事革新:小切口展現大歷史

湘江血戰后,四名紅軍戰士因特殊原因掉隊:張秀英(分娩在即的黨員)、白蓉(性格脆弱的衛生員)、柱子(率真的小號手)、老劉頭(憨厚的炊事兵)。他們在歸隊途中營救了敵兵王有根,最終感化其加入紅軍。劇情通過 “掉隊——互助——感化——歸隊” 的脈絡,展現了長征路上的人性光輝與革命信念。

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編劇被一段話觸動:長征中大量紅軍戰士因傷病、分娩等原因掉隊。創作團隊意識到,這些“掉隊者”的故事,或許與正面戰場的厮殺一樣能夠打動人心。因此《遲開的山丹丹》摒棄了宏大敘事,以湘江血戰后四位掉隊紅軍的歸隊之旅為切口,構建起微觀視角與宏觀歷史的對話。四名主角的設定頗具象征意味:臨產的共產黨員張秀英承載信仰與母性的雙重考驗,衛生員白蓉體現革命者的成長蛻變,小號手柱子在情節中注入青春活力,炊事兵老劉頭展現平凡中的堅守。這種去臉譜化的角色塑造,使革命英雄回歸為有血有肉的生命個體。

本劇對長征精神的詮釋尤為新穎。歸隊途中救治的敵兵王有根,從對立到認同的轉化過程,成為革命理想感召力的最佳注腳。這種敘事策略打破了“敵我二元對立”的固化模式,通過人性救贖的戲劇張力,讓觀眾在情感共鳴中理解紅色文化的精神內核。結尾處漫山遍野的山丹丹花,既是自然意象的勝利綻放,更是革命信仰的詩意升華。

該劇照是劇中<第五場>五人挽肘而行,共入泥潭的畫面

該劇照是劇中<第五場>五人挽肘而行,共入泥潭的畫面

藝術融合:傳統程式與現代審美的交響

原創京劇《遲開的山丹丹》在形式創新上展現出活潑的創造力。導演盧宇陽團隊在保留京劇合轍押韻文學特征的基礎上,大膽進行現代化改造。

劇中將傳統韻白改為京白,使台詞更加通俗易懂、貼近當代語境,以口語化表達增強情感共鳴﹔在傳統西皮、二黃基礎上,融入民歌元素。在后期制作中,鍵盤聲與京胡聲此起彼伏,導演盧宇陽提出:“傳統京劇的西皮流水太規整,加入民歌的拖腔,或許能讓情感更綿長。就像長征路上的腳步,有急有緩,才見真章。”於是,舞台上就有了反復出現的《馬桑樹兒搭燈台》旋律,營造出蒼涼而堅定的氛圍﹔採用地域性音樂風格塑造小羊倌形象,使鄉土氣息與革命敘事完美融合。

舞台設計突破傳統戲曲的虛實界限,寫意的山巒剪影,展現出長征途中的艱難環境,通過多媒體技術與實景結合的布景,營造出湘江血戰的慘烈、雪山草地的艱苦的氛圍。燈光運用尤為出色,用冷暖色調交替強化戲劇沖突,如用熾熱紅光象征革命信念,用冷藍光影烘托環境險惡。這種視聽語言的現代化轉型,使百年京劇煥發出青春光彩。

該劇照為劇中<第三場>張秀英產子后的畫面

該劇照為劇中<第三場>張秀英產子后的畫面

精神傳承:讓長征精神照進年輕心靈

《遲開的山丹丹》通過 “掉隊者” 的視角,展現了長征精神的核心:堅定信仰、團結互助、犧牲奉獻。

本劇亦成功實現了紅色文化的雙重編碼:既保留革命敘事的庄嚴性,又賦予其青春化的解讀。張秀英將新生兒托付老鄉的抉擇,將個人犧牲升華為集體信仰﹔白蓉從怯懦到堅定的成長,映射出革命火種的代際傳遞。這些情節設計,使“長征精神”不再是歷史教科書中的抽象概念,而是具象化為可感可知的生命體驗。

劇中甚至有很多角色與演員自我交織,每一位扮演者都將自己曾經勤學苦練的拼搏勁兒融入角色,“就像我們練身段時,哪怕摔疼了,也要咬牙再來一遍。”

《遲開的山丹丹》的思政教育價值很突出。觀眾反饋中頻繁出現的“行走的思政課”評價,印証了藝術化黨史學習教育的獨特優勢。通過將紅色記憶轉化為舞台意象,讓觀眾在審美體驗中完成精神洗禮,這種“潤物細無聲”的育人方式,為紅色文化傳承提供了創新范式。

該劇照為劇中<第四場>張秀英含淚忍痛托子給老鄉后的告別的畫面

該劇照為劇中<第四場>張秀英含淚忍痛托子給老鄉后的告別的畫面

時代對話:青年視角中的紅色新聲

《遲開的山丹丹》的創作團隊平均年齡不足25歲,這種青春視角賦予作品獨特的時代氣息。學生團隊以青春視角重構歷史,通過創新的藝術手法吸引年輕觀眾。

導演盧宇陽不止一次地和演員們說:“我們不是在‘復刻’歷史,而是在‘對話’歷史。”舞美設計過程中,指導教師多次提到:“可以創新,但不能丟了戲曲的‘魂’。”這句話深深印在了團隊每一位成員的心裡,也讓《遲開的山丹丹》在創新的路上走得扎實穩健。

戲劇創作過程並非一帆風順,如何平衡傳統與現代、如何讓歷史人物更具親和力、如何在有限資源下完成高難度舞台設計。學生導演盧宇陽在排演過程中反復研讀黨史資料,將學術嚴謹性與藝術創造性相結合,使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達成平衡。演員們對角色的現代性詮釋,如柱子率真的肢體語言、老劉頭質朴的台詞表達,消解了傳統戲曲與年輕觀眾的審美隔閡。

《遲開的山丹丹》劇組合照

《遲開的山丹丹》劇組合照

當《遲開的山丹丹》的大幕落下,戲台上的“山丹丹花”卻在觀眾心中扎了根。這支年輕的創作團隊用行動証明:紅色題材不是簡單的歷史復刻,而是需要用當代人的視角去解構、去共鳴。他們在傳統戲曲的程式化表演中,找到了與現代審美的契合點﹔在微觀敘事的細膩刻畫中,讓革命精神有了可觸摸的溫度。

“遲開的花,往往開得更久、更艷。就像長征精神,在新時代的土壤裡,正綻放出屬於年輕人的光彩。”

作者:中國戲曲學院學生工作部(處)、團委

編輯:張琦

(責編:李昉、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