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高校原創文化精品 | 蝶舞新章:中央戲劇學院話劇《梁祝》的破繭與綻放

2025年04月25日09:19 | 來源:前線
小字號

梁祝的故事自東晉開始,在民間已悠悠傳唱了1700多年,宛如一首古老而深情的歌謠,承載著無數人的情感記憶。它是愛情的千古絕唱,是中國民間傳說裡熠熠生輝的瑰寶,不僅在華夏大地口口相傳、家喻戶曉,還遠渡重洋,在世界舞台上散發著獨特魅力。如今,中央戲劇學院的師生們以赤誠之心和創新之筆,為這個經典故事注入新的活力,在舞台上演繹出一場別開生面的視聽盛宴。

原標題:高校原創文化精品 | 蝶舞新章:中央戲劇學院話劇《梁祝》的破繭與綻放

2023年10月23日,話劇《梁祝》在中央戲劇學院昌平校區劇場中心鏡框式舞台劇場首次上演。大幕緩緩拉開,淒婉的琵琶樂聲如泣如訴,瞬間將觀眾帶入那個如夢似幻的東晉世界。一塊白布包裹著一位舞者,她的肢體在白布的束縛下微微顫動,仿佛一隻被困在繭中的蝴蝶,掙扎、渴望著自由——這便是祝英台,被封建禮教的“繭”禁錮著內心對自由與愛的向往。台下的觀眾屏氣凝神,目光緊緊鎖定在舞台上,一場跨越千年的傳奇愛情故事就此拉開帷幕。

海報

海報

一、傳承經典:在傳統故事裡挖掘時代新韻

《梁祝》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但這次中央戲劇學院的創作團隊沒有簡單地重復。編劇陳小玲教授說:“這個故事歷經千年依然動人,我們要做的就是找到它和現代的連接點,讓經典在今天煥發出新的光彩。”於是,創作團隊把目光聚焦在“草亭結拜”“同窗三載”“十八相送”“再相會”“化蝶”這些核心情節上。

在“草亭結拜”這場戲裡,一場小雨讓梁山伯和祝英台在草亭相遇,一問之下兩人同樣前往靈山書院拜師。雨過天晴,彩虹挂在天邊,祝英台爽朗道:“既然我們同去靈山書院,你與我哥哥又是同年同月同日生。不如我們結拜為兄弟吧。”兩人對著天地,鄭重地拜了下去。這一拜,不僅是同窗情的開始,更是兩個靈魂相互吸引的見証。編劇在這裡巧妙地融入了現代年輕人對友情的珍視和對志同道合的追求,讓觀眾仿佛看到了自己在青春歲月裡結交摯友的場景。

“同窗三載”的場景被生動地呈現在舞台上。書院的課堂裡,大家討論著彼此的志向,祝英台說:“我想讀詩,一直讀,畢生不倦地讀”,梁山伯也說:“讀書是可以成為終生事業的,我想通過讀書,懲惡揚善,啟智除愚”,這一幕展現出學子們的遠大抱負和家國情懷,伴隨著音樂,這一幕在“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鐘粟,書中自有顏如玉”中結束。

《梁祝》力圖在舞台上營造中國式詩意之美,人物台詞大量地運用詩歌和典故,並安排歌隊進行重復闡釋,做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讓在場觀眾無不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另一方面,該劇關注傳統與現代的連接,馬文才與祝父、祝母作為社會環境的壓迫力量,始終強調女子的依附地位。梁祝二人的愛情,既是對自由與平等的追求,也是對人生困境的主動反抗,催發著現代人敢於擺脫束縛、追求自由完滿的勇氣。

二、創新表達:融合多元藝術的舞台新探索

為了讓《梁祝》在舞台上展現出獨特的魅力,創作團隊大膽創新,融合了戲曲、舞蹈、話劇等多種表演形式。在“十八相送”這場戲中,梁山伯和祝英台一路同行,舞台上的兩位舞者如影隨形,用優美的肢體語言詮釋著他們內心深處的情感。祝英台時而俏皮地用扇子指向路邊的蝴蝶,暗示自己與梁山伯的心意﹔梁山伯卻懵懂不解,只是憨笑著回應。舞者們的動作輕盈流暢,配合著演員的台詞,將那種言而不明的涌動情愫表現得淋漓盡致。

排練照

排練照

“化蝶”無疑是全劇的高潮部分。舞台上,燈光漸暗,兩位舞者開始了長達三分鐘的不間斷舞蹈。他們的身體時而相互纏繞,時而分開舞動,與周圍變換的布景相互呼應。隨著音樂的激昂,白板上的畫面從竹林、梅花逐漸切換到“庄周夢蝶”的雕版畫面,仿佛整個世界都沉浸在這奇幻的氛圍中。演員高梓峰講到,梁祝故事最后的呈現是“化蝶”,所以在具體的演出中,話劇《梁祝》去掉了“墳墓”這一具象化的概念,而更多地運用舞美的轉換,用蝶來展現出二人生命的另一種延續。

在聲音設計上,《梁祝》也別具匠心。將中國傳統民樂作為主要配樂,配合劇情的推進,或哀婉纏綿,或優美流麗,或急促緊張。在實現聲音能量的平衡的同時,該劇大膽突破傳統的框架。在整體以民樂為基調的前提下,該劇又在“打蹴鞠”這一場中創新性地使用搖滾電子樂,音色的改變給現場觀眾帶來聽覺上的新鮮感,將觀劇體驗推向了一個全新的高度。

舞台美術設計同樣令人眼前一亮。整個舞台風格簡約而凝練,呈現簡單的幾何形布局。從空間上看,四周是裸露的劇場,紅框、三色小球等具有象征意味的舞美道具布置其間,以一種抽象的方式為觀眾留白。在多媒體的配合下,舞台上充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元素,營造出含蓄浪漫的意境,追求一種似物非物的神韻和簡潔的風格。

劇照

劇照

“我們在排演這個劇目時,採取了中國詩意美學的方式,採用極簡的布景,用戲曲、舞蹈以及話劇表演等多方位融合的形式,創造舞台劇新的形式。讓這種創新的方法和我們的古典故事相結合,迸發出新的光彩,這是我們在表演上全新的嘗試。”中央戲劇學院戲劇《梁祝》導演李珊表示,此次《梁祝》這個作品由師生共同創作,希望大家能喜歡,也希望把“真情、真感和真愛”這樣真摯的願望傳達給觀眾。

三、育人實踐:在舞台上傳承文化火種

《梁祝》的創作過程,也是一次難得的育人實踐。在創排《梁祝》的過程中,通過表、導演創作課指導學生學習戲曲身韻,從傳統戲曲中感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刻內涵和獨特魅力,為學生上好“實踐課”。

音樂劇系2023級碩士研究生梁頌晴飾演祝英台,回憶起排練的日子,她感慨萬千:“從排練初期開始,我們從訓練戲曲的基礎身段入手,從古代文學經典中找依據,慢慢學習一個中國古代文人應該如何行走坐立,如何言辭談吐,讓我們演員漸漸走近角色。”為了飾演好祝英台這個角色,梁頌晴由內至外地體驗角色所處的世界。除了要結合當代思維深刻理解梁祝的精神內核,還要體現出人物身上該有的中國古代的傳統禮教。

“十八相送”這段戲中梁祝二人含蓄又涌動的情感正是通過對傳統戲曲元素的借鑒和運用得以更好地體現。比如將兩人默默無言在山路並排走這一簡單的行動,融入了戲曲台步的元素,演員通過不同的步伐細膩地展現了此情境下的內心情緒的流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不僅提升了自己的表演技能,更從傳統戲曲中感悟到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刻內涵。

《梁祝》還積極走向社會,為民眾帶來精神食糧。《梁祝》參加桂林藝術節,在桂林大劇院面向當地民眾進行了演出,將豐富多元的審美表達帶至桂林民眾身邊,為其提供高質量、多樣化的精神食糧,以精品奉獻人民。同時,師生們也在參與社會展演的過程中積累經驗、提升能力水平,為學院再塑戲劇藝術“高峰”積蓄力量,上好社會“公開課”。

中央戲劇學院的師生們用一部話劇《梁祝》,完成了一次對經典故事的創新演繹、一次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這部劇從創作到演出,每一個環節都凝聚著師生們的心血和智慧。它在舞台上營造出的中國式詩意之美,深深打動了觀眾的心,讓人們在欣賞精彩演出的同時,也對傳統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熱愛。

如今,《梁祝》已經在多個舞台上留下了精彩的足跡,在2023年世界戲劇教育聯盟的國際展演中獲得了“最佳劇目獎”“最佳表演獎”和“優秀表演獎”三個獎項,充分展現了中戲人新時期文藝創作的追求與文化自信。2023年11月,《梁祝》受邀參加桂林藝術節,在桂林大劇院演出2場。12月,《梁祝》還參與了由中國戲劇家協會、北京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的“新時代校園戲劇國際交流展演”,受到了專家及觀眾的一致好評。

新時代校園劇目展演演出合照

新時代校園劇目展演演出合照

2024年8月,《梁祝》在“戲助鄉村·長順如意”2024年長順縣第三屆鄉村戲劇節開幕式上進行專場演出,這是校縣同舟共濟、互惠合作,共同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一次有益嘗試,也是重塑鄉土文化、建設鄉村精神家園的一次生動實踐。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演出從導演構思、舞美設計,到燈光音響等方案,均為主創團隊為本屆鄉村戲劇節“量身定做”,贏得了觀眾的陣陣掌聲和熱烈反響。

長順縣第三屆鄉村戲劇節開幕式上專場演出

長順縣第三屆鄉村戲劇節開幕式上專場演出

南鑼鼓巷戲劇節合照

南鑼鼓巷戲劇節合照

2024年9月,由中共北京市東城區委宣傳部、北京市東城區文化和旅游局主辦,中央戲劇學院作為特別支持單位的大戲東望·2024南鑼鼓巷戲劇展演季精彩開幕。《梁祝》中的“夜讀”“化蝶”在東城上演,在寫意舞台上書寫浪漫的中國文化。這雙飛翔了1700多年的蝴蝶,帶著新時代的光芒,在多個舞台上翩翩起舞,讓更多的人領略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這雙蝴蝶也成為每個參演學生永遠的回憶,成為創作路上的一次印跡。

WETA演后談

WETA演后談

作者:韓夢瑤 李珊(中央戲劇學院)

(責編:郝孟佳、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