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創新導向與分類評價是研招改革的重要方向

2025年04月01日08:44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創新導向與分類評價是研招改革的重要方向

   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是研究生教育體系的重要基石,其人才選拔機制的科學性和有效性直接關系到研究生教育的發展質量和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能力。近年來,我國多所高校相繼在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的復試環節進行優化調整,這一變革是研究生教育事業提升創新能力、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表現。

  復試考核的重點在於科研創新潛質

   隨著經濟發展水平和研發實力的穩步提升,我國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諸多領域逐漸從“跟跑”轉向“並跑”,甚至“領跑”,各行業研究團隊的核心工作也正在經歷從“模仿創新”走向“自主創新”,直至“引領創新”的發展道路。相應地,就業市場對於人才綜合素養和創新能力的總體需求也在不斷深化,如何培養適應科技進步和產業變革,具備創新潛力和創新思維的青年人才,成為當前教育體系面臨的重要挑戰。我國自主培養的各類研究生在社會創新創業體系中發揮著關鍵作用,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作為選拔高水平研究型人才的重要途徑,在初試環節通過統一命題筆試測評考生專業知識水平的基礎上,復試考核重點從知識記憶能力向科研創新潛力演進,正是研究生培養單位適應新發展階段人才培養需求的改革舉措之一。

   研究生招生考試復試的面試環節通過動態互動幫助高校識別考生綜合素質與培養目標的契合度,優化人才培養與教育資源的配置效率。綜合面試的諸多設計環節更加貼近科研工作的實際場景,考生在現場接受專家組提問並作答,與研究生階段進行的論文答辯、課題研討會形式相近,從知識的靈活運用程度、邏輯思維能力和臨場應變能力等多個維度,幫助學院及導師更直觀地判斷考生的學養水平、創新潛力和性格特質,因此越來越多的培養單位在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的復試階段降低專業筆試權重或取消復試專業筆試,同時增加面試環節權重、增設科研專業能力應答環節,形成以綜合面試為核心的立體化能力評估體系。考慮到不同學科的知識體系存在較大區別,部分專業的研究生培養具有特殊性,一些招生單位仍然需要在復試階段開展筆試測評,以此作為對本領域必備的前沿知識或研究范式的補充考核。雖然各高校在筆試或面試的比重及主要內容上存在差別,但總體來看,在客觀反映專業能力素養的同時,充分挖掘和展示考生的科研創新潛質,已經成為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復試考核的重點及改革方向。

  加強分類評價,提高復試考核的適配性

   學術型碩士和專業型碩士並行的分類培養模式是研究生教育深化科教融匯、產教融合,支撐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的重要內容,兩者具有相對獨立的教育模式和職業指向,人才選拔的理念和方式也有所區別,目前主要體現在報考條件、初試科目、招生計劃等方面。例如,報考條件方面,部分專業碩士要求考生具備行業工作經驗或本科專業對口,而學術型碩士一般對工作經驗或本科專業無嚴格限制,跨專業報考的情況比較普遍﹔學術型碩士的初試科目對英語要求相對更高,專業課考核側重學科基礎理論,專業型碩士的初試業務課考試內容更加關注行業實務﹔招生計劃方面,近年來學術型碩士的招生規模相對穩定,部分學科面臨縮減招生,而專業型碩士擴招趨勢較為明顯,《教育部關於深入推進學術學位與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分類發展的意見》指出,到“十四五”末將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招生規模擴大到碩士研究生招生總規模的三分之二左右。

   分類培養的前提是分類評價,為了在復試中盡可能全面地考查學生的專業能力素養和科研創新潛質,招生單位需要根據學術型碩士和專業型碩士的培養目標和成長規律完善復試內容,構建分類評價體系。學術型碩士旨在培養學術創新型人才,復試環節一般通過前期學術成果、科研經歷和研究計劃的審核來評估學生的科研潛力,在綜合面試環節注重識別學生的學術問題分析能力和研究適配性等相關科研特征﹔專業型碩士旨在培養實踐創新型人才,復試可能更加側重通過案例分析、項目設計或者實際操作測試等方式,考查學生的實踐經驗和行業問題解決能力。差異化的招生考生設計是研究生教育分類發展、精准育人的必然要求,但也不能一概而論,學術基礎和實踐經驗在一些學科兩類研究生的培養過程中均需考慮,因此需要根據學科特性,形成符合各學科學術型碩士和專業型碩士兩類人才培養規律的復試分類評價體系,最終實現人才供給與社會需求的結構性匹配。

  根據招生制度改革需求,系統優化考核機制

   創新導向與分類評價是碩士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方向,其內生動力來源於研究生教育服務國家戰略與產業升級的雙重需求。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蓬勃發展,智能技術更新迭代速度加快、人才知識技能趨向多樣化,研究生教育要密切關注全球科技前沿的發展態勢,根據國家重點產業布局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升級的研發創新需求,抓緊培養一大批服務於新經濟、新產業、新業態的高水平復合型人才。碩士研究生招生既要同時滿足學術創新和產業發展的人才選拔需要,還應遵循培養多樣化人才的教育規律,進一步優化人才評價的科學性、效率性與公平性,統籌完善招生計劃。

   細化考核方式,提升招生考試的科學性。要根據不同學科知識體系和科學研究的差異,明確復試核心能力評估指標,避免考核標准模糊化、同質化。理工科或人文社科學術型碩士研究生的考核方式應當各有特色,除了通過詢問答辯形式考查學生對學科前沿或交叉領域研究方向的理解和興趣之外,實踐性較強的專業如醫學、藝術、工程等需要強化實操環節評價﹔學術性較強的專業如基礎學科可探索本博培養模式,允許符合條件的優秀本科生直接進入博士階段培養。專業型碩士研究生重點考查學生的項目參與經驗、行業認知水平以及團隊協作能力等素養,綜合面試環節可邀請部分行業專家參與指導把關,部分專業領域可根據培養要求探索材料審核與綜合面試結合的申請制。要加強溝通協調提升招生考試的高效性。可建立健全研究生培養單位與區域政府、企業的常態化溝通機制,根據國家戰略和區域產業布局動態調整學術型碩士與專業型碩士的招生比例,結合科技進步、學科發展與社會需求,定期完善考試內容,淘汰陳舊知識點,探索智能技術賦能考試組織管理的實踐路徑,提升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內容的時效性和形式的適配度。

   構建保障機制維護招生考試的公平性。要加強制度設計,在充分引導考生展示創新潛質和科研基礎的同時,減少主觀性偏差或信息不對稱等相關問題對復試考核結果產生的負面影響。例如綜合面試環節通過集體評議模式或“雙隨機”抽簽制度,保証復試過程規范化﹔同時要加強欠發達地區高校的研招宣傳與輔導資源投放,減少研究生招生過程中的地域信息差,對偏遠地區考生提供技術輔助,避免因經濟條件或設備差異影響考試公平。

   (作者:薛新龍,系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教育與開放經濟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責編:李昉、李依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