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梅:推進人才培養供給側與產業發展需求側精准匹配

人民網武漢3月27日電 “高等教育承載著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使命。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促進大學生就業,既是攻堅戰役,也是長期戰略。”2025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與就業發展研討會27日在湖北武漢舉行,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原副秘書長、《中國高教研究》主編、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學術咨詢發展委員會委員王小梅在會上談到。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原副秘書長、《中國高教研究》主編、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學術咨詢發展委員會委員王小梅。
教育部數據顯示,2025年應屆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達1222萬人,同比增加43萬人。王小梅表示,高素質創新人才培養和高質量充分就業相互關聯、內在統一,貫通於高校立德樹人全過程。這個數字背后,折射的是大學生群體走進社會、踐行夢想的現實問題,也是當下非常關注的民生議題。
“就業是民生之本,也是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王小梅談到,當前,新技術、新產業和新業態不斷涌現,人才的需求也呈現出多元化、復合化趨勢。面對新變化新要求,需要在推動人才培養高質量發展中持續強化就業優先導向,要主動適應並引領產業發展新趨勢,優化高等教育人才供給,矯正畢業生供給端與企業需求端的結構性錯位,持續增強與社會需求的匹配度。
產教融合是提升人才培養適配度、破解高等教育育人質量與就業質量結構性矛盾的關鍵路徑。王小梅表示,在數字化轉型背景下,對於高等教育而言,應創新產教融合模式,加速建設產教融合數字化平台,突破傳統校企合作的表層對接模式,通過構建“教育鏈-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的育人生態,實現人才培養供給側與產業發展需求側的精准匹配。
“促進大學生就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政府、高校、企業和社會各界共同努力,創新體制機制。”王小梅認為,對於高校而言,要結合區域發展實際,以國家戰略需求為牽引,瞄准國家急需的前沿技術和新興業態,著力培養前沿學科人才、多學科交叉的復合型人才。同時,要做到領先時代需求,提前布局專業配置,優化學科專業動態調整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完善人才需求預測預警機制,力求人才培養與地方經濟發展節奏相協調,實現同頻共振。(李依環、實習生曲家誼)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