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就一流人才,高質量推進新型工業化(教育名家筆談)

![]() |
作者付夢印肖像畫。 |
工業是綜合國力的根基、經濟增長的主引擎、技術創新的主戰場。新時代新征程,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實現新型工業化是關鍵任務。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是黨中央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推進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戰略部署,是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機遇、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我們要深刻認識高等教育在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中的關鍵使命,切實回答好高等教育要“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以學科布局優化為牽引,以高層次人才培養為著力點,系統推進科教融合、產教融合,建立高等教育服務支撐新型工業化的發展機制,在高質量推進新型工業化中展現新作為。
瞄准戰略需求
前瞻布局學科專業
學科專業不僅是人才培養的基礎平台,也是科技創新的關鍵支撐。高等教育要勇擔教育強國使命,建立國家戰略需求牽引的學科專業調整機制,提升人才培養適配性。
建設高等教育,學科是龍頭。我國已建成世界最大規模的高等教育體系,高等教育整體水平步入世界第一方陣,人口紅利逐步向人才紅利轉變,具備寬廣的人才培育基礎條件。與時俱進的學科布局是高等教育釋放潛力的催化劑。高校要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重要機遇,深化學院、學科、學位點一體化統籌建設,建立學科動態調整機制,完善以學科建設為龍頭,學科、團隊、教學、科研、平台“五位一體”協同發力,構建以人為本的投入體系,引育並舉提升學科貢獻,激發人才動力活力,促進高質量成果產出。
我國在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過程中,面臨諸多“卡脖子”問題,需要快速“突圍”。這就需要高等教育及時反應,解決諸多非對稱、非平衡的問題。以產業急需的人才、技術為出發點,以成立獨立學院、建設科研平台等途徑,設立學科發展特區。以一流學科為抓手,集中優勢、重點突破、以點帶面,對標關鍵核心指標重點攻堅,提升學科辨識度,助力學科、產業快速發展。
我們要認真研判發展趨勢和走向,搶佔未來競爭制高點,是產業長期立於不敗之地的關鍵。高校要強化系統思維,凝練特色優勢方向,主動對接產業需求,進一步強化學科前瞻性、戰略性布局,加快推動產業鏈、創新鏈、教育鏈、人才鏈有效銜接,支撐前沿產業發展,確保我國在產業競爭中的優勢地位。
強化科研支撐
促進產教深度融合
高等教育要勇擔科技強國使命,聚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加強頂層設計,謀劃部署重大科技戰略,扎實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加速科研成果向育人資源轉化,為新型工業化鑄就強勁引擎。
加快原始創新突破,形成產業競爭先發優勢。我們要緊盯基礎研究前沿領域和重大科學問題,以學科優化布局為牽引,自由探索與目標導向相結合,全盤謀劃、搶抓機遇,營造支持創新、寬容失敗、隻爭朝夕的良好環境,激發科技人員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產出前沿基礎研究和引領性原創成果的重大突破,培育新方向、新特色,搶佔科技制高點,強化產業競爭中的先發優勢。
聚力關鍵技術攻關,增加高質量科技成果供給。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和戰略必爭領域,實現多項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的科技支撐。我們要完善全方位科研戰略布局體系,加快建強建實“國字號”科研大平台,主動布局建設概念驗証、中試驗証平台,爭取關鍵技術攻關任務,強化校、企、所科研協同,產出重大創新成果,打造支撐有力、前沿領先、根基深厚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聚焦優質成果轉化,深化科技賦能產業創新。我們要圍繞國家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主動挖掘創造應用場景,強化信息技術的轉化應用,大力推進“智改數轉網聯”,確保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產生實效。完善政策和服務體系,著力打造高校與科技領軍企業、科研機構緊密耦合的創新聯合體,發揮各類校、地、企融合創新平台優勢,在重點行業產業領域應用一批新技術,轉化一批新成果,為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轉化形成新質生產力貢獻力量。
牢固確立理念
勇擔人才強國使命
在百年奮斗歷程中,我們黨始終重視培養人才、團結人才、引領人才、成就人才,團結和支持各方面人才為黨和人民事業建功立業。高等教育要勇擔人才強國使命,要牢固確立“人才是第一資源”的理念,堅持黨對人才工作的全面領導,培育更多適應新型工業化需要的創新人才。
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高等教育要充分認識加快培養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青年科技人才對於支撐我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大意義,著力培育造就更多科技前沿的開拓者、重大任務的擔綱者、科學家精神的示范者。全面保障戰略科學家在承擔國家重大科研任務、參與國家級科研平台建設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有意識地發現和培養更多具有戰略科學家潛質的高層次復合型人才,形成戰略科學家成長梯隊。圍繞領軍人才有組織地組建跨學科團隊,給予人才引進專項指標等支持舉措,實現“大項目出大成果、大團隊育大人才”。
著力擴大青年科技人才蓄水池。青年科技人才具有強勁的創新能力和潛力,是科技領軍人才的主要后備力量。我們要准確把握青年科技人才獨特的成長規律和發展需求,重點關注思想觀念、生活狀態、科研環境的動態,在科研計劃、榮譽獎勵、資源投入等方面予以傾斜支持。建立青年人才發展機制,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當主角,牽頭或參與重大科研項目和關鍵技術攻關,為青年人才鋪路架橋,合力造就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的青年科技人才隊伍。
進一步激發人才隊伍創新活力。遵循人才成長規律,堅持長遠眼光,強化以人才需求和績效目標為導向的資源配置方式,建立多元化評價標准。深化科研放管服,打破“撒胡椒面”“平均主義”的資源分配方式,賦予人才更多的技術路線決定權、經費使用自主權等,激活產學研人才交流渠道,不斷加強人才發展動力,營造人才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政策環境。建立健全責任機制,不唯成果形式和數量,強化過程評價,拒絕“躺平”,構建“能上能下、能進能出”的人才引育和發展體系,提高人才服務的專業化、精細化和科學化水平。
傳承優良傳統
培育大批時代新人
強化思政引領,傳承哈軍工優良傳統。南京理工大學從抗美援朝的炮火中走來,堅持“強大國防、繁榮祖國”的紅色基因始終不變,堅持思政課建設與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同步推進,強化人才培養的軍工底色、工信特色。通過《新生入學第一課》《兵器中國》等形式多樣的思政課程,將學校70余年的軍工特色資源融入教學全過程,提升學生獻身國防意識,激勵學生確立“國之所需、吾之所向”的使命擔當。深入推進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將理想信念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各階段,更加突出從國家利益的大政治上看教育,確保黨和國家事業后繼有人。
構建“基礎+進階”課程體系,實現“一人一方案”。以分層分類教學為導向,針對不同專業、不同學生對基礎知識的差異化需求,結合學科專業特色建設七大書院,組建由國省級教學名師領銜的教學團隊,集體備課、團隊授課,實施“大班授課、小班輔導”教學模式。建設以解決真實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案例庫,以通識核心課群帶動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互融通,以學科專業導論課群直觀建立專業課程體系和知識架構,以學科前沿領航課群將課堂教學搬入企業生產一線,為學生提供個性化學業指導。
強化高端人才培養能力。跨學科建設錢學森學院,設立“鼎新創新人才班”,以院士、國家級人才組建導師團隊,深化“研學融合”,針對國防科技領域中的“卡脖子”問題,開展未來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的本碩博貫通式自主培養。探索構建特色國際化人才培養之路,與俄羅斯門捷列夫化工大學共建國際創新實驗班,為“培養杰出人才,打造國之重器”添勁蓄能,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貢獻高端人才力量。
實踐育人為要
培養工程創新人才
構建“基礎—專業—綜合—創新”的四層次、遞進式、全鏈條創新實踐育人體系。基礎實踐強化通專銜接,以工程實踐課程體系培育學生工程思維和工程意識﹔專業實踐強化創新融入,實施“科研類/競賽類/專業類”項目引導式實踐教學﹔綜合實踐強化真題引領,引進企業首席科學家等高層次人才,校企協同培養學生解決復雜真實問題能力﹔創新實踐強化素質發展,以素質發展學分和第二成績單為牽引,組織學生開展跨學科組隊合作,提升創新工程實踐能力。
提升創新實踐資源供給能力。打造國防教育實踐基地,將前沿科研成果轉化為實踐育人優勢。圍繞探測、控制、發射、毀傷四個方向建設集國防課程綜合實踐基地、虛擬仿真實訓中心、國防科技展示中心、數字化全景教學場景等於一體的“知行合一”多功能實踐教學空間,使學生在實踐中培養工程思維、激發學習動力。打造大學生創新中心,導入優勢學科資源,全員參與、全維度培育、全鏈條保障、全賽道覆蓋,以創基學習區、創思培養區、創能訓練區、創資集聚區、創果產出區、創業實踐區六大功能區,賦能學生綜合創新能力提升。
以“四個零距離”提升學生實踐創新能力。依托“長三角”智能制造與裝備創新港,建設具有示范性的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打造人才培養特區。以智能兵器與裝備學科群為載體,通過實施本碩博一體化培養和高質量教學與制度創新,將國家急需融入學科建設、國防特色融入人才培養、拔尖追求融入教學模式,在核心技術攻關中實現高校與龍頭企業、教師與企業員工、學生與科研平台、科學理論與工程實踐“四個零距離”,提升學生解決動態、復雜、不確定工程問題的能力,著力培養工程創新人才。
拓寬融通路徑
匯聚各方磅礡力量
構建基礎公共實踐平台體系。構建資源共享、層次豐富、持續發展的實踐平台體系,全面支撐學生開展科研訓練、畢業設計和課外學術科技競賽。鼓勵學院開展公共基礎實驗課程教學改革,融入產業急需、研究熱點等,不斷豐富實驗課程資源、創新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強化學生運用基礎知識、基本方法和技能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構建校企協同項目式育人方式。著力建設校企命運共同體,摸清“卡脖子”技術環節人才需求,構建企業“融專業、融平台、融師資”的產學研合作新機制,加快實現專業培養與產業需求對接,專業課程內容與科研成果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實踐對接,引入機器人受控電弧增材、智能切削等真實工程實踐問題,立項企業課題開展“真問題+真研究”培養,校企雙導師聯合指導、聯合授課,培養“應用型工程師”,打造南理工特色的服務新型工業化新范式。
構建校企對話交流長效機制。通過與相關企業合作設立卓越工程師班和專項獎學金等方式,實施訂單式人才培養,通過實施名師、校友、朋輩“三維引領”計劃,推動“柔性用才”,精准對接國防行業和工信領域,深入了解企業人才需求,聘請企業首席科學家等高級人才參與指導學校人才培養全過程,精細優化人才能力結構。打通服務新型工業化的育人與用人“最后一公裡”。
中國式現代化的藍圖已繪就。未來,南京理工大學將繼續發揚“哈軍工”光榮傳統,以教育科技人才為著力點,為國家培養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深入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貢獻南理工力量。
(作者付夢印為南京理工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教育學會與本報合作推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