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國兩會“對話高校代表委員”

丁奎嶺代表:讓學生在“爭先式”的創新實踐中迅速成才

人民網記者 郝孟佳

2025年03月09日16:39   來源:人民網-教育頻道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校長丁奎嶺接受人民網專訪時表示,對於高校來說,科技成果轉化和拔尖人才是最重要的兩項創新供給,當前仍存在轉化率和產出量偏低的問題。

如何打通高校創新供給的“任督二脈”,讓更多的科技成果和拔尖人才轉化為新質生產力,丁奎嶺認為,針對科技成果轉化,首先要建立涵蓋概念驗証、中試熟化、投資轉讓等關鍵環節的“全棧式”“全鏈條”公共轉化平台。其次要提升國資的容虧率,不去過多地追求保值增值,把營造創新生態、推動產業升級作為很重要的工作目標,真正落實“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導向。

“高校還應建立‘規則全、流程順、底線牢’的盡職免責管理辦法,激發科技成果轉化各方的積極性與能動性。”丁奎嶺提出,國家、地方政府以及高校要在持續提升科技創新支持力度的同時,設立更多有針對性的資助項目,讓科技成果轉化的“源頭活水”更加充沛。

在拔尖人才培養方面,丁奎嶺表示,要改變培養模式,把傳統的培養模式轉變為“動態化”“爭先式”的培養模式。

“培養拔尖人才,就要培養敢創新、會創新的人才。”丁奎嶺說,要以創新鏈來重塑教育鏈,打造“動態化”的培養計劃,讓學生在“爭先式”的創新實踐中迅速成才。

“高校應通過課程的微課化、模塊化,讓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創新需求,來動態化制定自己的學習路徑,多一些‘樂高式’的自主構建,少一些‘流水線’的知識填鴨。”丁奎嶺說。

丁奎嶺認為,高校應該開設更多創新實踐課程,舉辦更多創新創業競賽,用創新成果來取代標准答案,用創新貢獻來衡量學習成績,多一些爭先的“比武場”,少一些內卷的“期末考”,讓學生在創新過程中自驅動成長。

丁奎嶺談到,高校還要改變AI推動教學改革的模式,要將“AI單驅動”的模式轉變為“AI+HI”“雙驅動”的模式。

“雖然在人工智能的推動下,極大地提升了課程的教學體驗和教學效能。但我們不能忽視了教師在教學中的核心作用。”在丁奎嶺看來,人工智能既是工具的革命,也是革命的工具,但是這場革命不可或缺的核心是人。

“習題與考試塑造不了思想與人格,快捷與方便替代不了真情與關心,數據與算法培養不出獨立思考與批判思維。”丁奎嶺認為,要強化教師的作用,持續提升教師人工智能素養,發揮教師的能動性、創新性,將教師從授課者轉變為引路人,形成知識與人格並進、效率與溫度並存、智能與智慧並重的育人格局,培養更多堪當時代重任的拔尖人才。

(責編:李依環、熊旭)
推薦閱讀